明明有985和211,为什么还要“双一流”? 985和211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大学的学科建设,但是高校建设都围绕在“争985、211的帽子”和“铺摊子”片面追求综合化,想想2000年前后有多少高校被合并。而上车985和211以后高校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部分高校未能将获得的巨额经费精准投入到优势学科建设;其二,这种"标签化"的资助模式容易导致资源固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终身制”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弱势高校即使有特色学科也难突破资源壁垒。 "双一流"正是为了破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新机制更强调动态调整和绩效导向,既保持了对顶尖学科的持续支持,又通过竞争性选拔打破了终身制,推动"能上能下"的良性发展格局。 大家想想在2017年前后是不是很多高校缩减了专业规模,甚至整个学院都被取消,就是为了集中优势学科评选双一流。教育部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就有难度,让谁上车,让谁下车,都涉及到人情往来,哪所大学没有知名校友?身居高位的校友打招呼了,你怎么应对? 所以2017年第一期名单,原有的211高校全部上车,虽然也弄了一流大学A和B的名单,但是2022年第二期又取消了。 而伴随“双一流”政策的实施,新高考改革也上线,那些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会获得高分考生的青睐,从这点上来说对考生和高校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从双一流的初衷开始,我认为大方向没问题,实施末尾淘汰,加升降级,类似体育比赛一样。 “双一流”不是给高校贴新标签,而是用“流动的赛道”激活高等教育生态——让每所高校都明白:资源不会永远“躺着等”,把学科做到极致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持续支持;也让国家的高等教育投入,真正转化为支撑科技自立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
明明有985和211,为什么还要“双一流”? 985和211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支持
幽谷藏龙吟深
2025-10-07 18:28:15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