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为了修建战备公路,湖南长沙跳马镇白竹村村民将左宗棠墓挖开,发现

风景繁华 2025-10-07 10:49:17

1958年的一天,为了修建战备公路,湖南长沙跳马镇白竹村村民将左宗棠墓挖开,发现左宗棠遗体保存完好,面容如同睡着了一般,发辫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此外由于安葬左宗棠的棺材为楠木棺,棺内放置了防腐香料,当村民打开棺木的时候,可谓是香气四溢。[舔屏] 左宗棠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教书先生家庭,父亲靠教私塾维持全家生计,他三岁启蒙读书,十四岁参加县试获得第二名,十九岁考中举人,按说前途光明,但接连三次进京会试都落榜,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打击不小。 二十多岁的左宗棠索性放弃科举这条独木桥,转而钻研兵法地理和农业水利,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西北边疆的历史地理,绘制过详细的新疆地图,还系统学习过历代屯田制度,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积累,在二十年后收复新疆时全派上了用场。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湖南巡抚张亮基经人推荐请左宗棠入幕,左宗棠提出的防御策略很管用:在长沙周边修筑坚固工事,组织民团配合官军作战,切断太平军粮道补给线,长沙保卫战打了三个月,太平军始终攻不下来,左宗棠因此崭露头角。 1860年曾国藩保举他组建楚军,这支五千人的队伍成为左宗棠的基本班底,他训练士兵时特别重视纪律和后勤,要求不得骚扰百姓,行军必须保证粮草充足,楚军在浙江、福建一带与太平军作战,攻克过杭州、绍兴等重镇,战绩不错。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当时西北回民起义已持续多年,陕甘一带民生凋敝,他一边平叛一边恢复生产,在兰州建起织呢厂和机器局,引进德国机器生产毛织品和开采煤矿,这在内陆省份算是开风气之先。 1875年新疆局势急转直下,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趁清朝内乱侵占喀什、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伪政权,沙俄也趁机占领伊犁河谷,朝廷内部为“海防”还是“塞防”吵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放弃新疆全力经营东南沿海。 六十三岁的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收复新疆,他的理由很实在,新疆丢了,蒙古、青海都会不稳,最终威胁京师,他带着湘军老底子刘锦棠等人,从兰州出发向西挺进,沿途建立补给站,确保粮草弹药供应。 这场军事行动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左宗棠先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北疆重镇,建立稳固后方,再挥师南下攻打喀什、和田,部队在戈壁滩行军极其艰苦,每天只能走二三十里,但一旦接战就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机会。 1877年底,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基本收复,左宗棠随即在当地推行屯田制度,从甘肃、陕西招募农民到新疆开荒,每户分地三十亩,免三年赋税,他还种了大量树木防风固沙,据说从乌鲁木齐到哈密沿途种了柳树,被后人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的胜利让清廷在外交谈判中腰杆硬了不少,经过数年交涉,沙俄最终在1881年同意归还伊犁,虽然割走了部分领土,但保住了新疆主体,左宗棠力主设立新疆行省,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这个建议在1884年得以实施。 中法战争期间,七十三岁的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台湾海防,他身体已经很差,但还是坚持到前线视察炮台,部署防务,同年病逝于福州,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回到1958年那次挖掘,那个年代文物保护观念薄弱,基层干部和村民更关心生产任务,左宗棠墓的墓碑、石像生在那几年陆续受损,墓园也荒废了,直到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才开始重视这处历史遗迹,陆续进行修缮保护。 这座墓如今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研究角度看,墓葬形制反映了清代高级官员的丧葬规格,墓中随葬品简朴也印证了史料记载左宗棠“清廉自持”的作风。 网友热评: “1958年那会儿哪懂文物保护哦,修公路要材料,村民也是逼得没办法,但想到左公的棺材被撬开,遗体暴露那么久,还是心疼,他收复新疆那么大的功,最后连个安稳坟头都没保住。” “左公遗体保存这么好,全靠楠木棺和香料,可见当时葬礼规格不低,但更戳我的是他墓里没金银,就几件破衣银饰,这老头确实清廉,生前忙国家事,死后也没给子孙留遗产。” “特殊年代大家顾不上这些,好在后来左公墓修复了,成了省保单位,现在咱们文物保护意识强多了,但类似的事真不能再发生,老祖宗的东西经不起折腾啊!” “说实话,挖开名人墓挺好奇的,但看完只想叹气,左公那么厉害的人,墓里连点值钱的都没有,反而是他收复新疆、办洋务这些事,才是真遗产。” 如果当年没挖这座墓,左公的故事会不会少些“真实感”?现在修好了墓,我们又该用啥方式,让他的贡献不被遗忘?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信源:湖南省文物局官网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