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1年,一老农民贪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懒老婆,懒老婆不会做饭,也

千浅挽星星 2025-10-05 19:41:05

[微风]1971年,一老农民贪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懒老婆,懒老婆不会做饭,也不答应同房,岂料,10年后,他震惊地发现,老婆的身份不简单!   1971 年的陕西武功县到处都是黄土,魏振德的妻子刚刚去世,他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家里的生活十分拮据,这时候,一个 38 岁的外地女人许燕吉来到了村里,找到了魏振德。   许燕吉提出的要求让人觉得奇怪:她不要彩礼,但要提前说明几件事 —— 自己坐过牢,不会做饭,也干不了地里的重活。   这样的条件看起来根本不像是来和人过日子的,但就是这样一桩看似不合理的婚事,把两个原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绑在了一起,而且一绑就是三十多年。   其实,他们俩结婚从一开始就不是因为感情,更像是一场 “合作”,许燕吉的目的很明确:她需要一个户口,一个能让她在当地合法落脚的身份。   所以她主动把自己的 “缺点” 都说清楚,相当于提前讲好了,自己不会像传统妻子那样承担所有家务和农活。   魏振德的需求也很简单:他需要有人帮他照看年幼的儿子,这样他才能腾出时间去地里干活挣工分,好养活一家人,许燕吉会不会干活他并不在意,只要 “能帮着看孩子就行”。   两人还默认了一个最重要的约定:分开睡,不住在一个屋里,这既是许燕吉因为过去的经历,也是魏振德对这场 “合作式婚姻” 的认可和尊重。   结婚后,村里有人看笑话,说魏振德娶了个 “活祖宗”,许燕吉确实显得 “懒”:饭做不好,衣服洗不干净,干农活也笨手笨脚。   但许燕吉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每天晚上,等大家都睡了,她会点上一盏小油灯,坚持读书。她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甚至还会说英语,只是村里人没人听得懂。   而且魏振德没看错,许燕吉真的用心帮他照看孩子,她把墙上贴的报纸当成课本,教继子认字、算数,还给他讲外面世界的故事。孩子一开始对她有抵触,后来慢慢喜欢上了这个 “后妈”。   魏振德也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干活,靠自己的力气撑起这个特殊的家。许燕吉生病时,他能冒着大雪,走二十里山路去请医生。   吃饭的时候,他会把家里唯一的荷包蛋悄悄藏在许燕吉碗底留给她吃,有人在背后说许燕吉的闲话,他会站出来维护:“人家在帮我教孩子读书哩!” 后来公社有人来调查许燕吉的家庭成分,他更是直接挡在许燕吉前面说:“要抓就把我一起抓!”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保护,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 1979 年,一封盖着红色公章的信寄到了村里彻底改变了许燕吉的命运,信里说,许燕吉的案件得到平反,她可以恢复公职,回南京农科院当副研究员,而且会补发这二十年来的工资。   魏振德以为许燕吉会离开,就默默做好了准备,他主动搬到了旁边的小屋住,甚至提出要和许燕吉离婚,不想耽误她的前程。在他看来,他们当初的 “合作约定” 已经完成了。   但许燕吉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拒绝了亲戚朋友劝她离婚的建议,决定带着魏振德和继子一起去南京生活。她说:“老魏在我最难的时候收留了我,这份情不能忘。”   1981 年,他们一家三口搬到了南京,这时候,两人的生活状况完全反过来了:许燕吉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而魏振德面对城市的生活,既陌生又不适应,连门卫的工作都做不好,最后只能待在家里,靠许燕吉照顾。   许燕吉把单位分给她的三居室让给继子结婚用,自己和魏振德挤在一个只有九平米的小杂物间里,不管见谁,她都会认真介绍:“这是我当家的,我到哪儿都得带着他。”   魏振德的晚年,物质生活好了很多,他去看过熊猫,还坐过飞机。2006 年,73 岁的魏振德去世前,只说了一句话:“这辈子,值了。”   魏振德去世七年后,许燕吉也走了,享年 81 岁,她生前签了遗体捐献书,枕头下一直压着一本父亲许地山写的《落花生》,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麻花虽拧,终究是甜的。”   许燕吉曾经说过,她和魏振德的婚姻就像魏振德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针脚虽然歪歪扭扭,但穿在脚上,踏实又稳当。   而 1982 年,南京农科院档案室里那份许燕吉提交、并被批准的家属落户申请,成了他们这段特殊婚姻最真实的证明。   参考资料:新民晚报 想起许燕吉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