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咱们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什么菜都希望能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调料多是点到为止,既要顺口也要舒服。 可俄罗斯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地处寒冷地区,冬天漫长,人们需要高热量来御寒,所以饮食上就得往“实在”里整——糖要加足、油要放够、味道要浓烈,才能扛住零下几十度的严寒。 这饮食习惯的差异,简直成了俄罗斯食品进中国市场的头号拦路虎,就说那俄罗斯巧克力,含糖量动不动就飙到75%,一口下去甜得能齁嗓子,可中国女性日均糖摄入量才25克,远低于俄罗斯人的48克,这哪是吃糖,简直是甜蜜暴击。 某电商平台数据更实在,俄罗斯巧克力复购率不足12%,比比利时巧克力的37%差了一大截,63%的人都吐槽甜得发齁。 更别说那些腌渍食品和面包了,俄罗斯的酸黄瓜咸度能赶上海水,腌渍鱼的气味冲得很,可中国消费者里82%都受不了这股子浓烈味道,还有黑面包,硬得能砸核桃,酸涩感十足,76%的人都觉得口感太粗糙,哪比得上咱们馒头、米饭的软糯顺口。 就连奶制品都有讲究,俄罗斯牛奶奶味浓得发膻,北方人或许还能接受,南方朋友尝一口就得皱眉,毕竟咱们喝惯了温和顺滑的口感。 但俄罗斯食品也不是没优势,原料实在、没什么添加剂,蜂蜜、面粉都是实打实的好东西,而且这些年对华农产品出口额都涨到64亿美元了,禽肉出口占比还挺高。 可问题就出在太较真,非要原汁原味,不肯为中国胃改改。你看人家日本卡乐比麦片,调低点糖分三年就涨了4倍份额;韩国火鸡面也出减辣款,偏偏俄罗斯鱼子酱连5%的盐度都不肯降,结果滞销率高达65%。 包装和假货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俄文标签糊一脸,中文说明小得像蚂蚁爬,配料保质期都看不清,现在谁买食品不看这些?更气人的是央视都曝光过,不少“俄罗斯商品馆”卖的都是国产假货,真巧克力、真香肠反倒被连累得卖不动;营销也跟不上,人家日韩找博主种草、搞直播试吃,俄罗斯食品连个像样的公众号都没有,电商页面干巴巴的像说明书,谁有兴趣试? 说到底,俄罗斯食品在中国碰壁,真不是市场小,而是没摸透“征服中国胃”的规矩,做生意从来不是靠邻居情分,得拿出真本事适配市场,减点糖、降点盐,换个清楚的中文包装,找美食博主讲讲背后的故事,再联手打假保住口碑,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动,恰恰是打通销路的关键。 毕竟,中国人吃饭,图的从来不是异域风情有多浓,而是一口下去的舒服顺口——这点想通了,俄罗斯食品未必不能在中国餐桌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如今,俄罗斯有一个心结,就是不舍得放弃远东联邦区。这块695万平方公里的地,比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