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国内缺不缺人才?我觉得国内目前的经济体量,工业产能,经济结构,以及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体量来看,人才可以说是有些过剩的。这个过剩,不仅是体现在普通的技术人才,在中高端的人才方面,甚至都是全面过剩。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充分的挖掘他们的潜力,造成了一种价值的浪费,或者说过剩。 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经济老二,整个产业链和制造业都非常强大,像2022年国内工业增加值都突破了40万亿。 这背后靠的就是十几亿人口里数以亿计的技术和专业人才。根据最近的数据,全国人力资源超过2亿,光是技能型人才都能拉起一支“科技春晚”阵容。 硕士博士们数量也增长得快,2024年博士生人数已经接近七十万人,每年数千万高校毕业生像“洪水”一样涌进社会,这种体量放到世界上也相当亮眼。 可这么大的人才水库,实际用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很多高学历、专业对口的人才都面临着岗位有限,能力难以变现的问题。 尤其不止是基层需要人,一些技术核心、管理层甚至中高端科研领域,同样存在僧多粥少的现象。 也不是说中国的各行各业没有缺人,像某些领域的顶尖人才、国际上的那种公认超级专家确实稀有。 那种全球级别的大咖,国内确实还不多,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级政府会拿出真金白银去挖人。 但这类顶尖人才能获得的资源丰厚,说服他离开熟悉的地方去其他国家做科研的概率很低,中国想补齐这一块,只靠挖墙脚并不现实,更多是得靠自己的体系慢慢培养。 除了国内高校,中国每年留学生数量惊人,有多少人在海外获得了名校学历,见识了世界前沿的科技和管理,然后又选择回来。 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首次破了百万,归国率一度高达80%以上,他们成了国内人才池的一个重要补充。 很多人在国外积攒了不少经验,回来几乎是“带着光环”找岗位,但他们回国之后,也常常遭遇一个问题:用人机制不灵活,现实岗位未必完全对口,最后很没搅出什么大水花。 其实外来人才也好,自己培养也罢,归根结底还是看怎么“用好人”,与其大规模全球“撒网”,还不如先把国内这批硕博生和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挖出来。 而且如果一味只盯着传统科研岗位反而容易出现人才红利变成了“人才焦虑”。经济飞速扩张,产业不断升级,背后就是就业形势的调整和激烈的人才竞争。 有些新兴领域突然起势,比如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确实对专精尖端人才有明确需求。但传统行业和基础岗位,却常常没有更好的晋升路径。人才分布失衡和用人模式不匹配,成为让人着急又无奈的问题。 不少地方政府现在也学聪明了,不再盲目扩招岗位,而是想方设法优化用人机制和政策,鼓励产学研结合、企业和高校联手搞创新,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投入,避免各类人才“空转”。 国家着力推动的人才工程,初衷就是培养“能落地、可转化、有潜力”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光造几堆高学历摆设。 总的来说,今天中国的人才问题已经不是“缺不缺”的绝对问题,而是如何让巨量人才真正各得其所,充分释放潜能,实现创新。 只要把培养、用人、公平竞争机制调顺了,有机会就能让未来的人才红利真正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力。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的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短时间内,整个中国都在减少产量,光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