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国刚刚宣布 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东方大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额外费用, 具体收费标准如下:东方大国船每净吨50美元,东方大国造的船每净吨18美元,其他外国造的汽车运输船每净吨14美元。 美国这一政策会给船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笔看似简单的费用,落在远洋巨轮上瞬间变成天文数字。一艘常规万吨货轮停靠美国港口一次就要多缴数十万美元,相当于每卸载一个集装箱就被抽走120美元。船东们看着账本心惊肉跳——这根本不是普通收费,而是砸向航运业的金融重锤。 全球航运版图正在剧烈重构。马士基、达飞和地中海航运三大巨头公开表态,绝不将额外成本转嫁给客户。这些航运巨鳄早已启动全球船队大轮换,把中国建造的船舶调离美国航线,像玩一局庞大的象棋游戏。 最痛的还是中远海运这样的企业。汇丰银行分析报告显示,他们每年可能面临15亿美元的额外费用,这个数字足以吞噬近四分之三的预期利润。狂风暴雨中,没有哪家船公司能独善其身。 汽车运输船同样在劫难逃。每净吨14美元的收费听着不多,实际每艘船平均成本竟达60万美元。福特汽车愤怒控诉,这是把美国汽车制造商往火坑里推。韩国政府急得跳脚,现代、起亚的汽车出口链危在旦夕。 特朗普政府幻想重振美国造船业,现实却骨感得可怜。美国在全球商用造船市场的份额不足0.1%,连像样的造船产业链都凑不齐。就像要求沙漠里立刻长出热带雨林,纯粹是痴人说梦。 中国的反制比所有人预想得更迅速、更凌厉。新版《国际海运条例》在美方政策生效前半个月就横空出世,依法对外国歧视性措施进行对等反制。这不是临时应对,而是一套完整的法律武器系统。 港口的博弈早已超越单纯收费战。上海、深圳等主要港口调整策略,对美日韩船舶降低靠泊优先级。中国造船业手握全球74.1%的新订单,这份底气不是随便能撼动的。 美国农民和汽车出口商开始瑟瑟发抖。卡特彼勒公司警告,越来越少的船舶愿意停靠美国港口,出口商品成本即将飙升。这场混战中没有赢家,只有连锁反应的牺牲品。 航运公司拼命寻找出路。墨西哥、加拿大的中转港口突然炙手可热,船舶绕行成为新常态。航线网络正在断裂重组,全球供应链的韧性面临极限测试。 看似针对中国的收费,实则把全球贸易拖入泥潭。世界航运理事会直言不讳:这些费用成本高昂且适得其反。当政治操弄取代市场规律,每个人都要付出代价。 十年后回望今天,我们或许正站在全球航运格局的十字路口。单边保护主义与多边自由贸易激烈碰撞,港口不再只是货物枢纽,更成了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最新消息: 美国刚刚宣布 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东方大国拥有、运营
小姚的世界
2025-10-05 09:46:58
0
阅读:128
七彩羽
中国也可以对进入中国领空的美国制造飞机收费啊,每个座位收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