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国民党上将陈仪去南京参加绝密会议。当蒋介石在会上宣布人事调整时,陈仪大吃一惊,难道策划起义的事情暴露了?[紫薇别走] 陈仪的侄子丁名楠曾在深夜造访他的官邸,关上书房的门,陈仪压低声音说:“我已经想好了,等解放军渡江,咱们就在浙江举事,让老百姓少受点罪。” 陈仪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思考了许久才说:“汤恩伯当年是我一手提拔的,现在手握重兵驻守上海,我去说服他,他应该会念旧情。” 丁名楠带着陈仪的亲笔信赶到上海,汤恩伯在公馆里接待了他,看完信后脸上堆起笑容:“陈长官的心意我明白,不过我这里耳目太多,不便细,过几天我会亲自去杭州拜访。” 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吴克坚却从线人那里得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情报,他在一间茶馆里紧急约见了陈仪的助手胡允恭:“汤恩伯那边的人说,你们的信已经被抄送给蒋介石了,汤恩伯在做两面派。” 胡允恭脸色煞白,当晚就赶往杭州。他找到陈仪,把情况和盘托出,陈仪却摇摇头:“不可能汤,恩伯跟我二十多年,他不会这样做。” 陈仪刚走进为他准备的公馆,几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就涌了进来,带队的军官说:“汤司令有令,请陈长官暂时在此休息,不得外出。” 上海警察局长毛森带着大批警察赶到,正式以“通共”罪名逮捕了陈仪,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陈仪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被押往浙江衢州的囚车上,陈仪望着车窗外熟悉的山川,喃喃自语:“我只是想让家乡少打几仗啊,”随着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节节败退,陈仪又被紧急转移到台北。 台北的军事法庭开庭审理陈仪案,汤恩伯作为关键证人出席,当着满庭法官的面,拿出了陈仪写给他的那封信。陈仪看着昔日的学生,眼神里既有失望也有释然,他站起身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少受战乱之苦。” 马场町刑场笼罩在薄雾中,陈仪被押到刑场时,要了纸笔写下最后几行字:“我虽死去,灵魂却问心无愧。” 网友热评: “太可惜了!陈仪一开始也是想为百姓做点实事的,不然也不会动起义的念头,错就错在太相信所谓的‘父子情谊’了,结果被最信任的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陈仪的遭遇说明,在巨大的历史转折点前,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命运,他的悲剧在于,看清了趋势,却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如果你身处陈仪的位置,在深知国民党大势已去,并希望为家乡争取和平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像他一样冒险策动起义,还是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为什么?” 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想法和理由。 信源:中国知网
1949年1月,国民党上将陈仪去南京参加绝密会议。当蒋介石在会上宣布人事调整时,
星辰点点照亮夜里
2025-10-04 19:22:08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