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年,曹丕驾崩,曹植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主动给曹叡上书,要求带兵去攻打蜀汉,没想到曹叡回应更绝,他亲自回信:“叔父之才,朕深知也。然天下初定,宗室宜为屏障,而非临险。”话里全是敬重,却把“我不用你”四个字刻得明明白白。 曹植这份期盼并非空穴来风。作为曹操曾经最喜爱的儿子之一,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曹操甚至一度考虑让他继承王位。 然而曹植性格放荡不羁,尤其嗜酒如命,多次因醉酒误事,最严重的是夜闯司马门事件,这使他逐渐失去曹操的信任。 曹丕继位后,对这位弟弟更是严加防范,不仅削減其封地,还将他多次迁封,使其远离政治中心。曹丕在位七年,曹植竟被改封四次,迁居三次,这种频繁的变动使他难以在任何地方建立根基。 曹丕去世后,曹植可能认为新帝登基,自己作为叔父或许能获得重用。他上书曹叡,请求领兵去灭蜀,表达了自己希望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愿望。 然而曹叡虽然年幼,却深知这位叔父在部分朝臣中仍有相当影响力,据说甚至曾有大臣因传言曹叡已死而考虑拥立曹植。 这样的背景使得曹叡不可能给予曹植任何实权,特别是兵权。曹叡的回信虽然言辞恭敬,但拒绝之意明确,表明他不会让曹植掌握军权。 曹植的悲剧在于他生错了时代和家庭。若在寻常人家,他的文学才华足以让他名留青史,受人敬仰。但他偏偏生在帝王家,又处在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 他自称最大的愿望不是以文章闻名,而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认为辞赋只是“小道”。然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最终让他以文学家而非政治家的身份为后人铭记。 曹叡虽然拒绝了曹植带兵的请求,但对其文学才华还是颇为欣赏。曹植在后来的日子里继续他的文学生涯,留下了《洛神赋》等传世名篇。关于《洛神赋》的创作动机,历来有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其中寄托了对曹丕妻子甄氏的隐秘情感,但考证表明这种说法很可能源于后人附会,因为甄氏比曹植年长十岁,且这种感情有违当时伦理规范。更可能的是,曹植通过这篇赋作寄托了自己政治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心情。 曹植最终于公元232年去世,年仅41岁。他的人生轨迹充分展示了身处权力边缘的宗室成员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曹魏政权施行的宗室防范政策,短期内使皇权得以巩固。然而,从长远视角审视,此举削弱了皇室力量。这种隐患不断积累,最终为司马家族日后篡权埋下了祸根。 曹植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失意王子的个人悲剧,也反映了三国时期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令人感慨万千。 素材来源:文史东阿|东阿历史人物:曹植 2025-08-05 15:16·东阿融媒
曹丕被立为世子的那一夜,酒至半酣,许褚突然跪:“魏王,有一件事我憋了许久!“曹操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