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国际局势暗流涌动,美国肯尼迪政府计划联合苏联,试图通过投放原子弹摧毁罗布泊的中国核设施,将中国核计划扼杀在摇篮中。 这一情报传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立刻意识到,罗布泊地面核设施暴露在外,一旦遭遇打击,中国核事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彼时中苏关系已破裂,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中国核项目只能依靠本土力量推进,保护核设施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周恩来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召集国防、科技领域的专家召开紧急会议。 经过反复论证,他做出关键决策:必须将核相关设施转入地下,打造一座能抵御核打击的 “地下堡垒”。 1967 年 3 月,周恩来亲自签署命令,批准拨付 7.4 亿元建设资金 —— 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全国半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为了国家安全,全国上下都在紧衣缩食支持这项工程。 选址最终定在重庆涪陵的锦屏山,这里山体厚实、地理位置隐蔽,能最大程度避开卫星侦察,工程代号定为 “816”,核心目标是建设一座地下核燃料加工厂。 很快,6 万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集结而来。 他们中有军人、工人,也有科研技术员,坐着军车在深夜抵达涪陵,悄无声息地进入锦屏山区域。 工程入口隐藏在乌江峡谷的密林里,连地图上都找不到这片区域的标注,所有建设者的个人信息被严格保密,上山前要交出私人信件、照片,与外界的通信必须经过多层审核,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1967 年 4 月,主洞室的爆破作业正式开始,工程师们先用仪器精确测量放线,工人们扛着炸药钻进临时开凿的通道,设定好引爆时间后迅速撤离。 爆炸声在山体内部回荡,岩石被炸成碎块,后续还要靠钢钎、铁镐手工清理,卡车连夜将碎石运出山外,避免白天运输被卫星发现。 这座地下工程的规模超乎想象。 主大厅高度达 79 米,相当于 26 层楼高,四周墙壁浇筑了厚厚的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 130 条支线隧道总长超过 20 公里,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山体内部; 为了保证洞内空气流通,专门安装了大型风机和通风管道,即便遭遇封锁,也能维持内部人员的正常呼吸。 建设过程中,危险无处不在,塌方事故曾多次发生,上百名建设者为此受伤甚至牺牲,但没人退缩。 大家白天在昏暗的洞内作业,安全帽上的矿灯是唯一的光源,晚上挤在临时搭建的营地,吃的是米饭配咸菜,却没人抱怨 —— 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一件保卫国家的大事。 周恩来总理始终牵挂着 816 工程的进展。 他会通过加密电报询问工程进度,对施工方案提出调整意见,1969 年视察西南地区时,还特意派人给建设者传话,强调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技术员们在洞内调试设备,拧阀门、测水压时,裤脚常常被管道喷出的水浸湿; 工人们轮流加班爆破、清理碎石,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从青年到中年,一干就是 17 年,很多人连家人的音讯都断了,只能在夜里偷偷想念。 到 1984 年,工程已完成 85% 的土建施工和 65% 的设备安装,掏空的岩石总量达 150 万立方米,一座坚不可摧的地下核设施基本成型。 然而,此时的国际局势已发生变化。 中美关系逐渐缓和,高层开始互访,核打击的威胁大幅降低; 同时中国核技术日趋成熟,罗布泊已成功进行多次核试验,具备了足够的自卫能力。 经过综合评估,816 工程的战略必要性减弱,1984 年,上级决定停止工程建设,将资源转向其他国防和民生项目。 消息传来,建设者们默默收拾工具,最后一次走遍自己亲手打造的地下大厅,列队走出锦屏山。 卡车沿着乌江南下,临时营地被拆除,种上了树木,6 万名建设者四散回到家乡,有的重新拿起锄头种地,有的进入工厂成为工人,仿佛这 17 年的 “消失” 从未发生过。 周恩来总理在 1976 年 1 月 8 日与世长辞,没能亲眼看到 816 工程的最终结局,但他当年的决策,为中国核安全筑起了一道重要屏障,也让美国和苏联的威胁彻底落空。 2002 年,816 地下核工程正式解密,尘封的档案得以重见天日; 2010 年,部分区域被改造成景区,游客乘坐电瓶车进入洞内,灯光照亮高大的主大厅,导游会讲述当年建设者的故事。 如今,洞内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上还能看到当年爆破的痕迹,藤蔓从缝隙中长出,乌江的江水声顺着隧道传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 6 万人用青春守护国家安全的岁月。 信源:当苏联威胁要用核弹对付中国,毛主席回应:启动一个超级工程——史说新域
美媒:美国正在遭中国第2次冲击,比十几年前的第1次要猛烈得多!纽约时
【9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