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次真的要起飞了?当大陆对美国产品加征34%关税时,香港却逆势而为,继续对美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03 18:03:18

香港这次真的要起飞了?当大陆对美国产品加征34%关税时,香港却逆势而为,继续对美国产品保持零关税!这波操作直接让香港成了中美贸易战的免税天堂,有人甚至调侃:去香港买美国货,比在大陆直接买还便宜,连运费都省了!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香港的免税政策那是实打实的厉害。就拿大家熟悉的高端电子产品来说,受关税等因素影响,美国本土的售价涨了不少,而香港因为零关税的加持,价格优势一下就凸显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香港不光不收进口关税,还没有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两笔钱省下来,不少美国商品在香港的价格直接比内地便宜了两到三成。就像那些珠宝首饰、名贵手表,8月份香港这类商品的零售额同比涨了16.4%,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这份价格吸引力,不管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愿意来这儿消费。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香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措施,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香港的免税待遇是刻在制度里的优势,早在1841年就开始实行自由港政策了,回归之后更是有《基本法》第116条兜底,明确了香港享有独立的关税地位,除了烟酒、甲醇这些特殊品类,其他进口商品全都免征关税。 这种稳定的政策预期,可不是随便哪个地方能比的,也正是这份确定性,让香港在贸易波动里站稳了脚跟。 尤其是在美国今年4月宣布终止对中港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之后,香港的零关税优势就更显眼了。要知道,美国那边一度想对香港加征高额关税,但香港硬是靠着自由港的底色扛住了压力,不仅没跟着加税,反而用零关税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稳定性。 这种反差让不少企业和消费者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毕竟在这儿做贸易、买东西,成本能实实在在降下来。 不光是个人消费者尝到了甜头,企业更是把香港当成了规避贸易壁垒的“中转站”。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商会的伍振宙就说过,香港的零关税区、外汇自由和完整的物流系统,能帮企业减低对等关税的困局。 比如有些内地企业需要进口美国的原材料,直接从美国进货要承担关税成本,通过香港中转就不一样了,零关税加上便捷的通关手续,能省下一大笔钱。反过来,一些美国商品想进入亚洲市场,也愿意先运到香港囤货,再分销到各地,香港自然而然就成了全球商品的“避风港”。 而且香港的优势还不止于免税本身。作为自由港,这里不光贸易自由,资金、人员进出都很方便,金融市场也是完全开放的。企业在这儿做贸易,结算、融资都能一站式搞定,再加上成熟的法律体系和仲裁规则,不管是内地企业还是海外商家,都愿意来这儿打交道。 就像广交会上不少港商说的,香港能给全球资本和企业带来信心,这种信心可比单纯的低价更值钱。 最近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股势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上涨,8月份更是达到了303亿港元,同比升了3.8%。除了珠宝首饰这类高端消费品,药物、化妆品、服装这些日常用品的销量也在涨,这背后既有本地消费气氛的回暖,更有访港游客带来的增量。 国庆假期的时候,不少游客专门冲着免税商品来香港,商场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又回来了,零售业界对生意的信心也足了不少。 更值得期待的是,香港还在不断给这份“免税红利”加码。2025年的《施政报告》里提到要优化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把住宅物业投资门槛从5000万港元降到3000万港元,这会吸引更多高净值人士来香港,带来更多资金。 同时还在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打造科研和高端制造产业生态,加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布局,未来香港不光是商品的中转站,还能成为科创和产业的聚集地。这些举措和免税政策形成合力,能让香港的优势更持久。 说起来,香港能有今天的局面,本质上是把自己的制度优势用在了刀刃上。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香港没有跟风设壁垒,反而用零关税打开了一条“贸易新通道”。 对内,它衔接了内地庞大的市场和制造业基础;对外,它对接了全球的贸易规则和资本流动,这种“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在当下的国际环境里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再看“香港是否要起飞”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不是靠一时的政策倾斜,也不是碰运气赶上了好时机,而是靠着自由港的制度根基,加上对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在复杂的贸易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普通消费者买得起更便宜的美国货,到企业能更顺畅地做跨境生意,再到高端人才和资本的持续流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在说明香港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随着北部都会区的落地和更多产业政策的推进,这份“起飞”的势头只会越来越猛。

0 阅读:524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92

用户15xxx92

2
2025-10-04 05:27

钻政策空子挣钱,有啥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