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咱们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什么菜都希望能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调料多是点到为止,既要顺口也要舒服。 可俄罗斯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地处寒冷地区,冬天漫长,人们需要高热量来御寒,所以他们的饮食习惯天然偏向油腻、咸、甜,甚至酸。这种饮食文化差异,一旦放到中国市场,就成了最大的坎。 拿零食来说,很多人第一次尝俄罗斯巧克力或糖果,都会觉得甜得有点“齁嗓子”。原因很简单,俄罗斯糖果里头的糖分确实高,一百克里能有五十克糖,这对他们来说是正常,因为天气冷,身体需要热量。 但对中国人来说,现在生活条件早就不缺热量了,反而更追求健康。你看超市里低糖零食的销量一年比一年好,奶茶都流行“三分甜”“少糖”,这种极致的甜度,顶多尝个新鲜,根本不可能天天吃。 再说到腌制品。俄罗斯人特别爱酸黄瓜,那酸味儿和咸味儿一口下去直冲脑门,他们可以配着面包当主食。 可咱们这边呢,炒个青菜最多放点盐和生抽,吃的就是那股清爽劲儿。腌黄瓜这种味道太重的东西,中国人日常餐桌上根本排不上号,最多当下酒小菜。 广州市场做过调研,俄罗斯腌菜试吃反馈大多数人嫌味儿太冲,还不如本地的泡菜受欢迎。 奶制品也是一样,俄罗斯的牛奶、奶酪奶味特别浓,还带点草膻味。北方人可能稍微能接受,可南方消费者喝一口就觉得怪怪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习惯口感温和、顺滑的牛奶,尤其是经过调配的那种。数据显示,进口奶制品在中国市场里,俄罗斯的份额还不到5%,欧洲品牌反而占了大头。 主食的差异就更明显了,俄罗斯人吃黑面包、大列巴,里面有粗粮,口感粗糙,还带点微酸,他们吃得挺香。可中国人主食习惯吃米饭、馒头、白面包,这些东西讲究松软劲道。 俄罗斯的黑面包在中国很多人看来就是“啃不动”,买一次尝个稀罕还行,要是天天吃,根本受不了。面粉也是问题,俄罗斯的面粉筋度差,拿来做饺子、馒头总感觉不对劲,用着别扭,久而久之自然没人愿意选。 肉类加工品的问题也不少。俄罗斯香肠里头放的香料很重,蒜味、胡椒味一股脑地盖过了肉本身的香气。中国人吃肉更讲究新鲜,喜欢炒、炖出来的嫩滑口感,这种重调料的香肠很难被接受。 再加上俄罗斯人爱吃冷盘,什么冷酸鱼、冷肉拼盘,他们觉得这很正常,但在中国,大家都觉得热菜热饭才养胃,这种差异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 除了口味不合,俄罗斯食品在包装和营销上也吃了不少亏。很多俄罗斯食品的包装设计特别朴素,甚至有点粗糙。 在中国超市货架上一摆,跟日韩、欧美那些精致的包装一比,瞬间就输了气势,根本抓不住消费者的眼球。 还有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语言。俄罗斯食品大多包装上写的全是俄文,成分表、保质期都没有中文翻译。消费者看不懂,不敢随便下手买。尤其是吃的东西,大家总是格外谨慎,怕买到快过期的,心里没底。 再看看宣传方面。日韩食品会请明星代言、找网红带货,拍短视频宣传,让消费者一边刷手机一边被种草。可俄罗斯企业的营销方式就显得保守得多,主要靠展会推销,曝光度少得可怜。 很多中国消费者对俄罗斯食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列巴”和“罗宋汤”,其他产品根本想不起来。2024年的进博会上,俄罗斯展区冷冷清清,而隔壁的泰国榴莲摊位却人满为患,这对比一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俄罗斯食品想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那就是物流。两国距离远,铁路和海运运输时间长,冷链体系跟不上,生鲜食品一旦路上拖延太久,新鲜度大打折扣。比如俄罗斯的水果和肉类,等运到中国,口感就差了一大截,自然卖不动。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帝王蟹。因为走的是优化过的运输路线,从捕捞船直接送到中国港口,保证了鲜活度,所以卖得还挺好。 可这是高端海鲜,普通食品就没这么幸运了。像罐头、饼干这些虽然能存放,但经过长途运输和层层加价,价格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没有竞争力了。 现在外卖这么方便,国产零食、方便食品选择多又便宜,谁还会花高价买这些不合口味的进口货呢? 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俄罗斯食品里也有成功的例子。有些企业意识到问题后,开始为中国市场做调整。 比如帝王蟹就出了家庭装和熟冻版,既方便保存,又符合中国人吃海鲜时“图个新鲜又省事儿”的习惯,这类产品在高端超市和餐饮渠道销量就挺好。 还有冰淇淋品牌,把糖分降低一些,再加上果味,立刻更符合中国年轻人的口味,很快就成了爆款。这些案例说明,俄罗斯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机会,只要能顺应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稍微调整一下,就能找到市场。
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
不负赋墨尘
2025-10-03 16:4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