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美国最后的霸权亮剑?   2025年9月底,市场消息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

物规硬核 2025-10-03 02:43:18

中国向美国最后的霸权亮剑?   2025年9月底,市场消息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买家暂停进口以美元结算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这意味着中国买家将拒收以美元计价的在运铁矿石。   作为工业社会的“粮食”,铁矿石长期被美元体系深度绑定,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出口国,其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通过美元结算机制,实质上成为美国全球金融网络的毛细血管。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年进口量超过11亿吨,其中6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这种供需关系看似让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实则暗藏战略转机。   中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对产业链下游拥有绝对话语权,此次暂停美元结算,正是将买方市场优势转化为货币议价权的关键突破。   回溯历史,美元霸权的根基始于1970年代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当时美国通过将美元与石油交易绑定,确立了全球硬通货地位。   但近年来新能源革命削弱了石油的战略地位,铁矿石因其工业刚性需求特性,逐渐成为支撑美元体系的新支点,中国此次行动,恰似1973年石油危机的“反向镜像”。   当年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禁运挑战西方秩序,如今中国则以资源需求为杠杆,推动贸易结算去美元化,重构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   从战略布局看,此次调整绝非临时起意,中国早前已通过多元化措施构建资源保障体系,开发非洲西芒杜铁矿、增加巴西淡水河谷进口比例以降低对澳依赖,推出人民币计价铁矿石期货,建立中新人民币结算通道,推广电炉炼钢和废钢回收技术,从需求端减少对传统铁矿石的依赖。   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资源保障-货币创新-技术替代”的三维战略网络,使中国在必要时具备调整贸易政策的底气。   市场反应印证了这一战略的冲击力,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因禁令传闻出现剧烈波动,必和必拓股价显著下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交易量则大幅攀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巴西、南非等资源出口国开始重新评估结算货币选择,Cunha等本币结算机制逐渐进入视野,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呈现去美元化趋势。   若这一趋势持续,美国国债需求可能萎缩,威胁其债务经济模式,同时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结算中的试点提供机遇,为突破现有国际支付体系开辟技术路径。   对比20世纪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石油美元取代英镑霸权的历史,中国此次行动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智慧,不依赖军事霸权,而是通过经济互联与制度创新逐步稀释美元影响力。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单一货币霸权与多元结算体系的全球治理模式之争,但需清醒认识,美元霸权背后是科技、军事与制度体系的综合支撑,去美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来更可行的路径是构建“混合结算体系”,在能源、矿产等战略领域增加本币结算比例,同时纳入数字货币、特别提款权等国际通用工具,这种体系既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选择,也能倒逼美国适应多元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正如历史所揭示的规律,霸权从不会在正面冲锋中倒下,而是在边缘领域的持续突破中悄然转型,当贸易的齿轮开始咬合新的货币链条,全球经济的天平已在无声中倾斜。

0 阅读:127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