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宝级科学家带着科研团队投奔中国,表示要为中国发展出力。 八十一岁的日本顶级科学家做出了一个震惊学术界的决定——放弃在日本的优厚待遇,带着整个研究团队加盟中国高校。这位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藤岛昭究竟为何选择在人生暮年投奔中国?他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2023年8月,一条消息在国际学术圈炸开了锅。日本著名光化学家藤岛昭正式加盟上海理工大学,并带来了他的核心研究团队。这个消息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藤岛昭在日本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 藤岛昭1942年出生于东京,从小就是个学霸。1967年在东京大学读博士期间,他发现了著名的”本多-藤岛效应”,这个发现直接奠定了他在光催化领域的地位。四十多年来,他在半导体电化学研究上成果累累,日本民众都认为他是最有希望拿诺贝尔奖的人,甚至直接称他为”光催化之父”。 说起藤岛昭和中国的缘分,那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急需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藤岛昭第一次访华时就被中国科学家的热情所感动,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中日学术交流。 这些年来,藤岛昭培养了38名中国留学生,其中3人还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来不因为国籍问题区别对待学生,反而经常鼓励中国学生回国发展。可以说,他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那么,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在晚年选择来中国呢?原因其实很现实。 首先是钱的问题,但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日本这些年经济停滞,政府对科研投入越来越少。很多有前景的研究项目因为缺钱而被迫停止,实验设备老化也得不到及时更新。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反观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实打实地在增加。现代化的实验室、先进的设备、充足的研经费,这些都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条件。藤岛昭看中的就是中国这种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其次是人才环境的问题。日本现在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年轻的科研人才越来越少,学术氛围也不如以前活跃。而中国恰恰相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数量庞大,求知欲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对于一个搞了一辈子科研的老人来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当然,也有人质疑藤岛昭是为了钱才来的。这种想法其实挺狭隘的。以藤岛昭现在的学术地位和专利收入,他如果只是想享受晚年,完全可以在日本或者美国过得很舒服。真正吸引他的,是中国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发展机会。 对于绝大多数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来说,钱只是基础条件,他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做出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藤岛昭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冲击诺贝尔奖,虽然多次被提名但始终与之擦肩而过。现在有了中国这个更好的平台,说不定真的能帮他实现这个梦想。 藤岛昭的选择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人才开始关注中国市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研究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 这件事情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藤岛昭的加盟可以直接提升中国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他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华发展。这对于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件事。人才引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提供持续的支持和良好的环境。藤岛昭选择中国,说明我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要让更多像他这样的顶尖人才选择中国,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藤岛昭的选择折射出中国科研环境的巨大变化,也预示着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可能将目光投向中国。你认为中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才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又一次,中国做了日本最不想看到的事!日本官方又急又恼:这次不承认“日本专属经济
【1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