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矣——朱熹与理学的千年薪火 几年前我到福建南平市延平的一位企家办公室喝茶,

上善若茶说 2025-10-02 14:40:20

吾道南矣——朱熹与理学的千年薪火 几年前我到福建南平市延平的一位企家办公室喝茶,看到他墙上挂着四个书法大字“道南理宗”。彼时我还不知道这几个字有何深意。 研读理学之时,方才明知,原来这是指北宋程颢望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杨时(程门立雪的那位)南归的背影,欣然叹道:“吾道南矣!”。百年后,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在福建武夷山下,真正让这思想的星火燃成了照亮东亚的明灯。 杨时作为二程高足,南归后创立龟山学派,将“格物致知”的种子播撒在闽地山水间。其弟子罗从彦承续师志,强调“心性修养为本”,为后来的集大成铺路。至李侗教导少年朱熹时,以“静中气象”引导他体认天理,完成了洛学到闽学的关键转化。 三代学人,如传递薪火的行者,在南国的书院与竹林间,守护着儒学的理脉。 朱熹的伟大,在于他将散落的智慧串成完整的体系。他整合周敦颐的宇宙观、张载的气论、二程的性理之学,构建起“理一分殊”的哲学大厦。 在他看来,万物皆有其理,而万理归于一理。如同月映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是一个(理一),映在每条江河中的月影却各有其妙(分殊)。这番见解,让儒学从此有了贯通天人的完整世界观。 朱熹不仅是书斋中的学者,更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将理学思想化为具体的教化体系。在“鹅湖之会”上,他与心学开山陆九渊的辩论虽未达成共识,却让理学在思想碰撞中愈发明晰。 更难得的是,他将学问化入生活。面对女儿奉上的“葱汤麦饭”,他欣然题诗。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炊时 这份在清贫中的安然与悲悯,正是他“修身齐家”思想的最好印证。 朱熹之后,理学越过武夷山,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学,更远播朝鲜、日本、越南,塑造了整个东亚的文化品格。他从福建一隅的学者,成为了整个儒教文明的思想枢纽。 薪火相传,不在言语,而在心灯相续。 朱熹接住的,不只是杨时带回的洛学火种,更是千年儒学的精神命脉。宋明理学 读书笔记 福建理学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