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湘西魔王”张平走进了16岁杨炳莲的家里:“我看上了杨炳莲,要娶她为

趣史小研究 2025-10-01 10:41:20

1935年,“湘西魔王”张平走进了16岁杨炳莲的家里:“我看上了杨炳莲,要娶她为妻。”杨炳莲开杂货店的父母,当即就吓傻了:因为张平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着驻防永绥远的最高司令官舒安卿一起来的,还说司令官要为他做媒,娶杨炳莲为妻。 张平1906年出生在古丈县,家境原本不错,算当地的大户。但他爹是个屡试不第的书生,民国成立后,科举的路断了,他爹想不开就自尽了,母亲也随即改嫁。从小没了父母,跟着祖父长大的张平,被宠得无法无天,不爱读书,偏偏对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充满了向往。 15岁那年,祖父给他娶了第一任妻子,指望他能收心。可张平不顺心就对妻子拳打脚踢,一年后,这个可怜的女人就自杀了。张平毫不在乎,转头就花了一百多块大洋买了支汉阳枪,拉起一帮人马,很快就当上了当地团防局的局长。 权力在手,他更是为所欲为。1925年前后,他亲手制造了震惊中国的“张廷富灭门案”,害怕被通缉就躲了起来。后来托关系,在国民党军官舒安卿手下当了个副官,这才又“洗白”了身份。 至于他的第二任妻子,下场同样凄惨。张平依旧是动辄打骂,那个女人找了个机会逃进了深山,从此杳无音信,是死是活都无人知晓。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平在永绥县城的街头,偶然看见了杨炳莲。 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看见一个绝色美人,心里的念头可想而知。但他这次学聪明了,没有直接动粗。他扮成普通顾客,隔三差五去杨家杂货铺买点针线,每次都多给钱,就是为了能和杨炳莲多说几句话。 几次下来,不谙世事的杨炳莲觉得这个军人挺大方,不像坏人,甚至对他产生了一些好感。张平一看时机成熟,就把自己的长官兼“义父”舒安卿请了出来,上演了开头那一幕“司令做媒”的大戏。 杨炳莲嫁过去之后,才慢慢知道自己丈夫的底细。她心里害怕,但木已成舟,只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但出人意料的是,张平对她确实很好,从没动过手,极尽宠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炳莲连续为他生下了八个孩子,五男三女。 当了土匪头子的老婆,杨炳莲的日子过得像个“司令太太”。1944年,张平当上古丈县自卫团副司令,杨炳莲的生活更是奢华,家里请了好几个佣人,连养鸟养狗都有专人伺候。出门在外,人人都得恭恭敬敬地喊她一声“司令夫人”。 但这份富贵,是建立在无数百姓的血泪之上的。张平在古丈县横行霸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地税、人头税、子弹税……老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他还强制百姓种鸦片,用鸦片换枪,再把枪高价卖给百姓,规定家家户户都得买,不买就没好果子吃。 就算杨炳莲再单纯,到了这个地步,也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她多次劝张平少树敌,多积德,可张平哪里听得进去。 无奈之下,杨炳莲只能背着丈夫,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赎罪”的事。她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丈夫,但她至少可以救几个无辜的人。 附近的村民交不起鸦片税,她就偷偷给那些贫困的村民发假凭证,帮他们蒙混过关。有的人家实在活不下去,断了粮,她就悄悄叫人送粮食过去。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环境里,是很多人活下去的一线生机。杨炳莲心里清楚,丈夫的恶行迟早会有报应,她这么做,既是出于良心,或许也是在为自己和八个孩子的未来,铺一条看不见的后路。 1949年,解放军的号角响彻湘西。张平被国民党任命为“暂编第十一师少将师长”,企图负隅顽抗。他甚至在新中国成立的当天,派人袭击了解放军在酉水河上的运输船队。 然而,螳臂当车,终究徒劳。1950年3月,解放军大军压境,一举攻破了张平的老巢张家坨。张平带着杨炳莲和八个孩子仓皇逃窜。在深山里躲了几个月后,他让杨炳莲带着孩子们回娘家。 半年后,张平被活捉,随即被公审枪决,“枭首示众”,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那一年,杨炳莲31岁,成了寡妇,带着八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以为自己和孩子们的末日也到了。 但人民政府在处理这件事上,展现了极大的宽容。他们了解到,杨炳莲虽然是土匪头子的老婆,但本人心地善良,从未参与过丈夫的恶行,反而多次帮助乡亲。群众们也纷纷为她求情,说“司令太太是个好人”。 最终,政府决定对杨炳莲宽大处理,没有“连坐”。她带着八个孩子,在张家坨平静地生活了下来。 从“司令夫人”到普通农妇,生活的落差是巨大的。但杨炳莲没有怨言,她靠着自己的双手,含辛茹苦地将八个孩子一个个拉扯大。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她再也没有嫁人。 晚年的杨炳蓮,随着湘西旅游的开发,和一些文学作品的渲染,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一睹这位传奇女性的真容。 彼时的杨炳莲,已经是耄耋老人,但眉宇间依稀还能看出年轻时的惊人美貌。

0 阅读:75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