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确实霸气,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拒绝了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拉夫罗夫表示,所有人都不要忘记,在联合国,俄语也是官方语言,与英语的地位是一样的。 拉夫罗夫不是不知道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他只是选择在最不合时宜的场合,打破这个“通用”的神话。 他不只是要说俄语,他是在逼联合国回到原点:俄语,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不接受降级处理。 这绝对不是临场发挥。整场演讲,拉夫罗夫火力全开,语言不激烈,但句句带刺。 他直接点名北约,说西方国家靠一张嘴就能把整个欧亚大陆划进“防务联盟”的地图上。 什么“欧洲-大西洋与印太安全不可分割”,在拉夫罗夫眼里,就是地缘政治讹诈的花样翻新。 他警告得直白:北约哪里一扩张,哪里就出灾祸。乌克兰已经是活生生的例子。 更让西方不安的,是拉夫罗夫这次的发言不再只是抱怨。他摆出的是底牌。 俄罗斯不打算主动挑衅,但如果有人想试试俄罗斯的红线,那接下来的回应会让他们彻底清醒。 他甚至对即将与特朗普政府打交道的前景表现出“不排斥”的态度,愿意谈战略武器条约延期,愿意谈局部合作,但前提很清楚:别在俄边境玩火。 也许有人会觉得,拉夫罗夫这是在“秀民族主义”,但实际上,他是在用语言做外交,把规则扔回那些制定规则的人脸上。 这不是语言平权的问题,这是对整个西方话语霸权的体系挑战。 他不止一次强调,联合国宪章是所有会员国的共识,不是哪几个英语国家的专利文本。 他甚至顺带把联合国改革的议题也带了进来,说得不多,但句句扎心:如果联合国只是某些国家的外交秀场,那干脆改个名字,别叫“联合”国了。 最让人玩味的,是他对亚太局势的描述。他说得很明白:北约已经不满足于在欧洲折腾了,现在又盯上了亚洲。 他点名批评日本和韩国,说他们甘愿做北约的“远东前哨”,破坏地区平衡,分裂东盟。 他没有用“殖民”这个词,但那种“被利用感”简直溢出屏幕。 而在乌克兰问题上,拉夫罗夫的口气比以往更沉稳。 他不再重复那套“特别军事行动”的标签,而是直接把矛头指向2014年乌克兰政权更迭,称那是“西方导演的违宪剧本”。 他没有回避谈判的可能,但把所有前提条件摆得明明白白:俄语居民的权利恢复,乌克兰彻底脱离北约体系,不再允许军事基地出现在俄罗斯边境。 这些条件看上去很强硬,但在拉夫罗夫的语境中,却是和平的“最低成本”。 他说得直接:战争已经打到天花板了,不会升级到核冲突,但也不会轻易结束。 西方要的不是和平,而是“拖死俄罗斯”,但俄罗斯不会再配合这场剧本。 他甚至还点了特朗普的名字,说特朗普上台后至少有一点好处:不再装模作样地讲道义。 拉夫罗夫明确指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乌克兰可以恢复战前边界”的说法,是政治上的盲目幻想。 他话里话外都在提醒西方:你们玩的是地图,而我们守的是边界。 当然,拉夫罗夫没有忘记美国的“经济双标”。 他说,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拥有世界最大顺差,却总拿“国家安全”做借口,对别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技术打压。 他把这类行为称为“赤裸裸的帝国主义工具”,说得平静,但杀伤力极强。 更有意思的是他对多边安全架构的设想。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只批评北约,而是直接提出替代方案:一个覆盖上合组织、东盟和集安组织的欧亚安全共同体,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则上。 这不是空谈,而是一次战略布局的公开化。 拉夫罗夫这次在联合国的表现,说是“发言”,其实更像是一次外交审判。 他不再等待别人提问,而是主动设定议题,主动定义规则。 他用俄语讲话,不是语言习惯的问题,而是对“谁在制定国际语言”的挑战。 他要告诉全世界:俄语还在,俄罗斯就没倒。 这场发言之所以有震撼力,不是因为其中有什么新奇的政策点,而是因为它用最传统的方式,做了最不妥协的表达。 拉夫罗夫没有高声吼叫,也没有激烈手势,但每一个词都像在敲打对手的耳膜。 他也没有做任何妥协的姿态,该批评的批评,该讽刺的讽刺。 哪怕是在谈气候问题,他也要顺带点名批评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说这是对全球公共责任的背叛。 他甚至连中东都不放过,批评以色列在加沙的“残忍行为”,同时也不忘指出哈马斯的暴力不可接受。 他的立场清晰得像一把刀,切开了很多国家嘴上的“中立”。
欧美精英竟然开始反思了!根据参考消息智库9月28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发文指出
【146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