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正在暗中筹划给稀土设定价格下限,甚至还

老阿七说史 2025-09-28 15:41:34

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正在暗中筹划给稀土设定价格下限,甚至还讨论要宣布对部分中国出口的稀土征收关税或碳税,说白了就是眼红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想联手扳回一局。 稀土这把“隐形王牌”,西方终于坐不住了。 9月25日,路透社放出一条重磅消息——G7和欧盟正在商量一个“新招”:要给稀土设价格下限,甚至还悄悄讨论要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加征关税或碳税。 听起来像是为了环保,其实更多是为了保住他们自己的工业命脉。 说白了,就是不甘心被中国“卡住脖子”,想联合起来整顿一下市场规则,顺带拉中国下水。 这事看起来是“定价”,实则是“控权”。 G7和欧盟之所以突然紧张,不是因为稀土涨价了,而是他们发现——这条链条的命门,不在自己手里。 全球稀土供应,中国一家独大,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约70%的稀土产量和90%的加工能力。 稀土不是“土”,而是制造新能源车、电风扇、导弹、F-35战机乃至芯片必不可少的核心原料。 谁控制稀土,谁就能在未来高科技产业的链条上掌握话语权。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把“挖矿”这种“脏活累活”外包出去,转头专心搞高端制造,但他们没想到,这门“原材料生意”,反过来也成了中国的战略底牌。 现在,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开始慌了,他们意识到,稀土不只是“资源”,更是“博弈的筹码”。 而当这个筹码越来越值钱,他们就想用规则把主动权抢回来。 这就是所谓的“价格下限”——说白了,就是不让中国靠低价占据市场。 听起来像是公平竞争,实际上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封锁”。 想象一下,如果稀土出口必须按“他们说的价格”来走,那么中国的成本优势等于被人为压制;而如果定价不从,还可能被贴上“倾销”标签,套上关税或者碳税的“紧箍咒”。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凭什么定价?根据谁来算这个“最低价”?又凭什么说中国的稀土不够“环保”? 稀土开采本身就是一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作,过去西方国家嫌“脏”,现在又要以“环保”为名设卡,多少有点“选择性洁癖”。 而且,G7和欧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从芯片到电池,从光伏到电动车,西方玩惯了这一套:一边嘴上喊着自由市场,一边动不动就挥起贸易大棒。 几年前,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并加码了特朗普时代的“制造业回流”政策,连稀土也列入了战略资源清单。 欧洲这边,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表态要“去风险”,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高调主张“减少对中国依赖”。 嘴上说是“去风险”,骨子里是“再工业化”,而稀土,就是他们最紧缺那块拼图。 但问题是,稀土不是说“想开采”就能开采的,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比如加州的Mountain Pass,但缺乏完整的提炼和分离技术,很多原矿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这就像你有粮食,但没锅没灶,最终还得靠别人煮饭,欧盟更是连资源都不够,能做的只有“战略储备”和“政策设限”。 那么他们现在合计着搞一个“联合定价机制”,看起来是控制市场,其实更像是对中国形成“价格围堵”。 一旦这个机制成型,未来所有出口中国的稀土产品,可能都会被套上“规则枷锁”——不按他们的价格卖,不仅收不到钱,搞不好还得多交税。 这事真能成吗? 稀土不像石油,有个OPEC那样的垄断组织,中国的稀土出口也不是“黑箱操作”,而是有市场机制的调节。 要是搞人为定价,反而会扰乱市场,逼迫企业转向其他消费国。 同时,这种“价格同盟”能不能统一步调也是个问题。 G7和欧盟国家在利益上并不一致,美国想抢的是战略主导权,日本怕的是供应中断,德国和法国更看重制造业稳定。 各打各的小算盘,真想联手扳回一局,谈何容易? 更现实的是,中国不是没准备。 近年来,中国对稀土产业链进行了深度整合,不仅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还推进绿色开采和技术升级。 从“挖矿”到“提炼”再到“终端应用”,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靠卖原料的“资源国”,而是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掌控者。 如果西方真敢设限,中国大可以“调转船头”,把资源优先供给国内或者友好国家。 而且,碳税这招也不是万能钥匙。 联合国气候大会谈了这么多年,碳排放的标准早就众说纷纭。 要是以环保为名打压贸易,中国也可以用“绿色技术壁垒”反击,那场面只会是“双输”。 归根到底,这场关于稀土的“价格战”,表面是经济,骨子里是政治,它反映的是西方对中国产业崛起的焦虑,也暴露出全球产业链中的权力失衡。 过去三十年,中国靠勤劳和技术,积累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面对封锁和设限,既不能退让,也不能硬刚,而是要用制度、技术、市场三张牌打出自己的节奏。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稀土博弈,而是一场围绕“谁定规则”的较量。 中国不需要喊口号,只需稳住牌局,世界最终会看到,真正的底牌在哪一方手中。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