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东小伙提出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那就是把离台湾近的岛分给福建、广东管理,缩小台湾的管辖范围,敢抵抗就派军队强行接管;再卡住台湾海峡不让进出,然后宣布在台湾上空禁飞,全部封锁,敢飞就打掉,让台独困死里面,你看它急不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第一步,夺岛。把离台湾近的岛屿一把抓过来,表面逻辑是缩小对方管辖、改变战术地形。但任何一次主动夺取领土的动作,都涉及法律与国际关系问题。 一旦动手,第一时间会有外部大国发声、介入,舆论会放大成“侵略行为”,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军事援助等连锁反应会很快跟上。 还有一点很现实,我们自己也要承担占领管理成本,海岛的供应、治理、民生问题都不是小数目,短期内难以稳住,更别说长期能否合法化这一变动。 第二步,封海,切断海峡进出。这一步听起来像是把对方困在一个小池子里,但封海在国际法和现实操作上都极其复杂。 封锁海峡等同于切断国际航运的生命线,全球经济、能源运输都会受到冲击。一个港口或海峡的封堵,不只是对台湾的伤害,也会反噬到依赖该航线的国家和企业。 说白了,你要承担全球供应链反弹回来的代价。更关键的是,海上封锁一旦实施,很容易被视作宣战行为。 宣战之后,局面不再只是两岸问题,而会牵扯到盟友之间的集体安全承诺。你打断一条航路,对方可能采取军事、法律、甚至经济报复。谁也不愿看到局势朝着全面冲突方向走。 第三步,在台湾上空禁飞、敢飞就打掉。把空域当作武器使用,风险最高。现代民航密集,军事航空和民航有时难以完全区分。 让军机随意击落“敢飞”的飞机,不仅是军事行为,更是对国际民航秩序的严重破坏。一旦发生误伤民航、造成人员伤亡,国际谴责、法律责任和民间愤怒会在一夜之间爆炸式增长。 如果对方得不到空中支援,可以通过海上运输和外部援助补偿,空禁并不能完全解决补给问题,反而会拉高战争代价,使得外部大国更有理由介入。 把这三步连起来看,问题就更明显了。每一步都带有高度的单边性和强制性,实施难免会引发外部干预。美日有既定的亚太战略和军事合作体系,一旦看到威胁到他们利益或盟友安全的动作,他们不会坐视不理。 国际舆论也不会因为所谓“解决问题”的口号而自动倒向你。经济上,更大范围的冲突会打击投资信心,资本外流、贸易中断、产业链断裂,这些后果会在国内被放大,最后反噬到普通老百姓身上。 战争并不保证能带来想要的政治结果。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军事胜利没有换来政治整合,反而造成长期对抗与仇恨。 以武力迫使一个社会接受新的政治安排,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看,能否赢得民心、能否实现治理合法性,都是问题。 台湾内部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经济联系并非一朝一夕可改。强硬的外力只会让部分人更排斥和对立,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埋下更深的隐患。 那什么才是真正可行的路径?我说两句直白的:政治沟通、经济融合、文化交流、长期耐力。这些东西听上去不够酷,但它们更能改变事实上的认同和利益结构。 先做有利于两岸人民生活的事情,把经贸、人文、民间的联系做深做广,这才是改变人们选择的基础。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靠军力解决,尤其是社会认同、政治意愿这种复杂的东西,军力能逼退一时,不能征服人心。 再具体点,政治沟通不是指一次高峰会就能成事,它需要制度性、常态化的交流渠道,需要在敏感议题上保留缓冲和谈判空间。 经济融合不只是贸易数字的增长,更是产业链合作、共同利益的形成,让双方的私利把对抗拉平。 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交流不能被低估,日常的互动、共同的利益和互相理解,才是长期稳定的社交基石。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任何想靠“快速决定”改变现状的冲动都要警惕。社会问题和国家问题都带着多方面的利益纠葛,简单粗暴的方案往往忽视成本和反弹。 所谓“看它急不急”,在现实政治里不存在纯粹的“急”,只有连锁反应和长期代价。我们要把眼光放长一点,把对策做细一点,而不是靠蛮力去寻找一夜之间的胜利感。 最后,回到那位山东小伙的提案,我不否认这种想法里有情绪的力量和想尽快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态。但政治不是情绪的延伸,政治是利益、资源、舆论和时间的综合博弈。 想靠军事胁迫“逼死”一个政治实体,这个世界早就教会我们代价是什么,外部干预、经济制裁、长期仇恨、国际孤立、国内损失。 比起寻求一时的“急迫感”,我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稳妥可持续的路径上,做能让对方民众在利益上靠近、在交流上接触、在生计上相互依赖的事情。那条路慢,但结果更牢靠。 冷静的判断、长期的耐力、成熟的战略,这些才是解决复杂政治问题的正确方向。不要被一时的情绪驱动,更不要把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赌在看起来简单但危险的方案上。 观察者网:金门标语掉漆了 大陆人爱看才刷新?
一个山东小伙提出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那就是把离台湾近的岛分给福建、广东管理,
丙灿说
2025-09-27 21:57: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