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吉林一农民正挖地窖,一旁刨土的狗子,突然叼来一根奇特的黑骨头磨牙,农

孙玉俊说 2025-09-27 05:11:03

1968年,吉林一农民正挖地窖,一旁刨土的狗子,突然叼来一根奇特的黑骨头磨牙,农民拿过来正要扔掉,却发现,这跟骨头上竟还有闪闪发光你的宝石! 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位于松花江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村民世代务农。1968年,当地居民在挖掘水渠以改善灌溉条件时,意外触及一处古墓遗址,从中出土一件青铜器物。这件器物后来被鉴定为东汉时期错金银铜带钩,长15.7厘米,重约数百克,整体呈S形曲线,表面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并镶嵌多颗宝石。 钩首部分设计成鹰头形状,眼窝嵌入两颗黑色玉石珠,前额镶一颗水滴状绿松石,羽毛纹路以金银丝交织而成。钩身中央塑造成鸟喙神人形象,神人双手抱持一条鱼身,鱼鳞用金丝填充,侧面嵌银片如水滴,鱼可在臂间活动而不脱落。尾部则铸成飞鸟形态,鸟嘴含蓝色宝石,双翅卷曲成环。背面中部设有凸起圆钮,钮面错银云纹,中央嵌红宝石。上部腹面有错金铭文八字,下部饰飞凤图案,金银线条交错,整体造型生动,铸造精细。这件带钩不仅是实用腰带扣件,还承载礼仪功能,体现了汉代金属工艺高峰。 带钩出土后,当地文物部门迅速介入,进行清理和鉴定。专家确认其为东汉制品,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意为祝福持有者升迁,丙午对应汉代干支纪年,可能指公元106年或166年铸造。该器物由中原工匠在洛阳等地制作,材质以青铜为主,表面鎏金银,镶嵌11颗宝石,包括红宝石、绿松石和蓝色宝石。 这些宝石来源多样,有的产自中原,有的可能通过丝路贸易引入。错金银技法源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成熟,先在器表刻槽,再嵌入金银丝,锤击固定,形成华丽纹饰。这种工艺要求高精度工具和熟练工匠,反映汉帝国经济繁荣和技术先进。带钩整体设计融合动物与神话元素,神人抱鱼象征丰收与吉祥,飞鸟飞凤寓意腾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如今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之一,吸引众多研究者和参观者。 这件带钩的历史背景与扶余国密切相关。扶余国是濊貊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建立的古代政权,从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建国,至公元494年灭亡,历时约600年。该国位于今吉林、长春一带,疆域覆盖松嫩平原,经济以农牧结合为主,种植粟米,饲养牛马猪狗。扶余社会分层明显,王族贵族掌控权力,与中原王朝保持附属关系。 汉武帝时,扶余正式纳入汉帝国羁縻体系,接受册封和贡赐。东汉时期,扶余王多次遣使入贡,汉廷回赐金银器物、丝织品和官印,以维系边疆稳定。这件带钩即汉皇室赐予扶余贵族的信物,证明中原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扶余文化受汉影响深远,墓葬中常出土汉式器物,如漆器、铜镜,显示文化交流频繁。该国政治上依附汉廷,军事上助汉抵御匈奴和鲜卑,经济上通过贸易获益,形成互利格局。 扶余国的兴衰折射东北古代民族变迁。建国初期,该国借助地理优势,控制水系发达的平原,人口渐增,至汉代达鼎盛,辖户8万,军队5万。王居扶余城,今吉林市附近,城池坚固,宫殿多层。社会习俗独特,崇尚武力,刑罚严苛,如杀人者赔命并没收家产。宗教信仰原始,祭祀天地鬼神,流行萨满教元素。东汉末期,扶余面临高句丽和鲜卑压力,内部争斗加剧。 公元494年,东扶余为高句丽所灭,余部迁徙融合。该国遗存丰富,墓葬群分布广,如老河深遗址,出土陶器、铁器,佐证其农业发达。汉赐器物如丙午神钩,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地方政权的拉拢策略,避免边疆动荡,促进统一。这种赐予制度源于周代分封,汉代完善,用于安抚少数民族首领,交换忠诚和贡品。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