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从迅速崛起又快速覆灭,有三个重要因素。首先,根基还没打牢就派能打仗的将士去北伐,北伐军独自深入敌后,虽曾一路顺利推进,但最终因缺乏支援而全军覆没。 这事儿得从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说起。那时候南京刚改名叫天京,城里飘着"天国"的旗号,可洪秀全和杨秀清心里跟明镜似的——江南虽富庶,终究不是铁打的江山。 北边有清朝的八旗绿营,西边有湖广的绿营兵,南边还有零散的团练武装,哪头都得防着。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做了个让后世史学家直拍大腿的决定:一边派林凤祥、李开芳带着两万精锐往北京打,美其名曰"直捣黄龙";另一边又调集五万大军,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带队,浩浩荡荡杀向西边。 这西征的五万人可不是小数目,里头有在广西就跟洪秀全起事的"老兄弟",有武昌城里新招的矿工,还有从长江沿岸招募的船夫。按理说,太平军水战厉害,沿江而上本该势如破竹。头几个月确实顺风顺水,安庆、九江这些重镇说拿就拿,连江西省城南昌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可问题就出在这"势如破竹"的表象底下——杨秀清把最能打的石达开留在了天京,说是要防备江南大营的清军,实际上是把西征战场当成了练兵场。胡以晃带着主力打到庐州(今合肥)的时候,清廷已经反应过来了,急调正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国藩组建湘军。 这时候的湘军跟太平军比起来,简直就像刚学扎马步的毛头小子。可曾国藩这人有个特点,他不像绿营那些老爷兵只会摆架子。 听说太平军在江西围攻南昌,他派出的第一支队伍不是去硬碰硬,而是绕到后方断了太平军的粮道。更绝的是,他专门训练水师,造了几百艘长龙船、舢板船,专门盯着太平军的水营打。要知道太平军当年能从广西打到南京,靠的就是船多人多,结果湘军的水师一上来,直接把他们的优势给废了一半。 转折点发生在1854年的湘潭之战。赖汉英带着西征军主力想拿下这个湖南门户,结果碰上了曾国藩手下最能打的塔齐布。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太平军本来人数占优,可湘军的洋枪洋炮加上训练有素的长矛队,硬是把太平军逼得节节败退。 更要命的是,太平军内部这时候已经开始闹矛盾——有的将领想死守城池,有的主张撤退保存实力,指挥系统乱得像一锅粥。等湘潭失守的消息传到天京,杨秀清才慌了神,赶紧又调石达开去救场。 石达开这人确实厉害,一到湖口就把湘军水师给分割包围,烧了好几十条战船。可就在形势好转的时候,天京那边又出了幺蛾子。杨秀清怕石达开在外头立了威望,急急忙忙把他召回去。这一来一回,刚刚扭转的战局又垮了。等到1855年,西征军五万人马折了大半,九江、安庆虽然还在手里,可长江中游的控制权已经丢了大半。 回头看这段历史,最可惜的不是太平军打不过湘军,而是他们明明手握好牌却打得稀烂。北伐军孤军深入的时候,要是能留两三万精锐在后方策应,说不定真能牵制住清军主力;西征军刚开始势如破竹的时候,要是能稳扎稳打经营安徽、江西,而不是急着跟湘军硬碰硬,后来的局面肯定不一样。 更关键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始终没搞明白一个道理:打仗不光靠人多势众,更要靠人心齐整。将领之间互相猜忌,士兵们今天听这个指挥明天听那个命令,这样的军队再能打也走不远。 反观湘军这边,曾国藩虽然是个书生出身,可他懂得"结硬寨,打呆仗"的道理。不贪图一城一地的速胜,先把水师练起来,再把后勤保障做扎实。更厉害的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打仗之前先给士兵们画大饼,打完仗论功行赏从来不拖欠。这种稳扎稳打的作风,恰恰是太平军最缺的。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当初太平军靠着"天下一家"的口号三个月就能打下南京,可等到真正要守住江山的时候,却连最基本的军事协调都做不好。五万大军说垮就垮,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因为自己先乱了阵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太平天国从迅速崛起又快速覆灭,有三个重要因素。首先,根基还没打牢就派能打仗的将士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9-25 19:02:06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