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飞机刚落地,不去吃火锅、不拍照打卡、不去看长城……大批泰国游客拖着行李直奔一个地方:泡泡玛特门店。 重庆、上海、广州……中国多地刮起了一股“LABUBU风”,而这股风的源头,竟不是旅游,而是一场跨国“扫货”行动。 旅游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抢到那个中国限定的“小怪兽”,这不是普通的代购,而是一场集信仰、金钱、文化认同于一体的消费狂潮。 别以为他们只是来买几个玩具回家收藏,这背后可有大文章。 中国的LABUBU盲盒,一个售价不过99元,但到了泰国,因关税加持、黄牛炒作,价格能飙到700元。 隐藏款更是炒到2300元一只,有人形容它是“能让人上瘾的佛牌”,甚至在泰国寺庙直接摆上供桌。你没看错,一个中国潮玩的IP,被泰国人当成了“电子护身符”。 这不是玩笑,而是现实,在泰国,LABUBU已经不再是玩具,而是社交的“通关文牒”。谁能在朋友圈晒出中国限定款,谁就能在同龄人中赢得一席之地。 明星效应也推波助澜,比如BLACKPINK的Lisa就曾背着LABUBU上街,一下子把这个“邪魅又呆萌”的角色捧成了“潮玩圈顶流”。 于是,泰国年轻人不惜“打飞的”来中国,专门扫货,他们不是冲着小吃、风景来的,而是冲着市场价差和社交地位来的,简直像是潮玩版的“淘金热”。 最疯狂的地方,非上海莫属。南京东路的泡泡玛特门店,高峰期六成顾客是泰国人,有人一天能花上3000元。 旅行社更是顺势推出“盲盒购物团”,不仅安排门店路线,连“怎么用中文砍价”都教得明明白白。 这股“买买买”的热潮,不仅让中国商圈赚得盆满钵满,也让潮玩IP成为了软实力的一部分。 泡泡玛特已经登上巴黎卢浮宫,还在伦敦门店引发排队事件。有分析甚至指出,中国潮玩可能是继美妆、电商之后的下一个“文化出口新引擎”。 不过,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吃这套,比如北美市场,对这种“萌系+玄学”的组合就兴趣寥寥。 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潮玩IP目前还缺少像迪士尼那样的大IP支撑体系,没有动画、影视、游戏等内容生态来护航,就像是“只有壳子没灵魂”。 说到底,泰国游客能这么频繁地来中国扫货,还得感谢今年的免签政策。 2025年,中国对泰国实施240小时免签,曼谷上海航线一跃成为第二热门,飞一趟不过四小时。 于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周五飞上海,周日回曼谷,行李箱全是LABUBU,不是代购,就是送人。 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新职业:“盲盒猎人”,这些人专门研究门店排队时间、隐藏款概率和机场通关技巧,一套操作堪比专业买手。 这种职业化代购也带出一些麻烦,比如泰国本地已经有人借贷买盲盒,被“炒盲盒”套牢,最后血本无归。 一边是文化输出的高光时刻,一边是金融风险的暗流涌动,怎么看都像是“蜜糖与毒药”并存。 这场泰国人的“潮玩朝圣”,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冷静下来一想,中国IP要真正走出去,光靠价格差和明星带货是不够的。 LABUBU确实火,但它更像是一场“现象级消费”,而不是一个“可持续品牌”,如果没有后续内容、文化故事、跨界产品来撑住热度,很容易像曾经的泡泡玛特股价一样,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中国潮玩要想长红,必须从“卖得出去”到“留下来”,换句话说,不只是让他们买走盲盒,更要让他们记得这个IP背后的中国文化。 这就需要品牌方在设计、故事、跨界合作上下更多功夫,比如打造文旅联名、开发动画剧集、建立海外社群。 从韩国KPop的全球爆红,到中国潮玩在东南亚的“逆袭”,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文化认同的博弈。 LABUBU也许只是个起点,但它指向的,是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国创意能否真正走进他国年轻人的内心。 30多万泰国人不是来旅游的,他们是来“朝圣”的。而这场围绕LABUBU的潮玩风暴,背后藏着的不只是价格差和收集癖,更是一种跨国文化共鸣的尝试。 中国的潮玩正从“国潮”变“国际潮”,但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输出,不能仅靠一时的爆款,更要有走得稳、行得远的系统支撑。 只有当“旅游买盲盒”变成“文化体验之旅”,中国IP才能在全球市场真正扎根。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代购潮,而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和“消费升级”的现实演练,LABUBU只是个起点,下一站,也许是更多中国IP的“全球化试验场”。
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
顾议史实
2025-09-25 16:35:2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