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19世纪沙俄通过《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段屈辱记忆至今仍烙印在民族情感中。 但百年后的今天,中俄能源合作却呈现出戏剧性转折——俄罗斯的油气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交易结算中人民币占比超过90%,甚至连卢布都不再是配角。 这种跨越历史鸿沟的合作,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战略必然?这种跨越百年的合作,最先在能源领域落地生根。 2025年9月,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中俄能源合作迎来里程碑式突破。 这条途经蒙古、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的管道,将与现有“西伯利亚力量1号”形成双管道供气格局,使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总量突破千亿立方米。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这些交易采用人民币与卢布50:50的结算机制,彻底摒弃了美元作为中介货币的传统模式。 这种转变背后是地缘政治的深刻重构,自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冻结俄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迫使俄罗斯加速“向东转”;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2024年从俄进口原油1.08亿吨、天然气1170亿立方米,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0%和15%,这种深度绑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俄罗斯获得稳定现金流支撑经济,中国则构建起多元化能源安全体系。 而能源贸易中的货币选择,更成了打破旧秩序的关键一步。 人民币在中俄能源结算中的主导地位,正在改写国际货币秩序。 2025年第一季度,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高达90%,其中人民币占比超过60%。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能源领域:俄罗斯外贸银行推出“人民币秒兑卢布”APP,莫斯科市场30%商户支持人民币扫码支付;中国重启“熊猫债”市场,允许俄能源企业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形成“贸易-金融-能源”闭环。 这场金融革命的深层动因,是对美元霸权的系统性突破,美国通过SWIFT系统实施金融制裁的“武器化”操作,让中俄深刻认识到货币主权的重要性,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美元和欧元在俄中结算中的占比已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去美元化进程,正在催生以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SPFS(俄罗斯金融信息传输系统)为核心的新型国际支付网络,为多极化世界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支撑。 不过有人会问,这样紧密的合作,难道是对百年前历史的遗忘?其实恰恰相反,这种合作背后是清醒的战略判断。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历史问题与现实合作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议题,当前合作并非对历史的遗忘,而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言:“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种务实态度体现在具体合作细节中:中国在能源贸易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要求俄罗斯提供低于欧洲市场的价格;同时通过技术输出提升合作层次,在亚马尔LNG项目中,中国装备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5%,带动50亿美元设备出口,这种“等价交换”模式,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陷入地缘政治漩涡。 在政府搭建的合作框架下,民间层面的互动也在悄然升温,让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多了几分烟火气。 2025年9月15日起,俄罗斯公民持普通护照可免签入境中国30天,这一政策迅速引发连锁反应:黄冈师范学院迎来首批俄罗斯留学生,莫斯科旅行社推出“高铁游中国”线路,两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激增40%,这种“民心相通”正在为战略互信奠定坚实基础。 从“割地赔款”到“能源互通”,中俄关系的演变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非情感宣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以“斗而不破”的智慧,在维护历史正义与拓展现实利益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种务实精神,既延续了中华民族“以史为鉴”的传统,又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战略定力。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或许更应关注这些合作带来的切实利益:稳定的能源供应降低了家庭用气成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跨境消费更加便捷。 而作为观察者,我们不妨思考:当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该如何在情感与理性间寻找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俄罗斯有没有翻盘的可能呢?先说结论,几乎没有,因为加拿大式的大俄才是咱们
【105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