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点出一个关键:美国总觉得中国军队没打过仗就缺乏水平,可今天的战争早已不是单靠血拼,而是拼科技、拼体系。 中国的装备更新和工业体系进步飞快,这些变化即使没有在战场上检验,也已让军事实力发生了质变。 美国若还用老旧的眼光去判断,自然会掉到误判的陷阱里。 信息不准,是另一个硬伤。过去几年,美国外交和研究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对东亚和中国的专家明显断档。 原本这些人是帮决策层看清局势的“眼睛”,结果被削弱以后,只能依赖过时的印象。 外界常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负面声音,而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改变,却很难传递到华盛顿的高层。 在战略节奏上,中美差异也越来越大,中国向来重投入、讲耐心,比如三十多年里每届外长首次出访都去非洲,把铁路、医院、学校这些长期工程落实到位。 而美国则常常嫌慢,喜欢短期操作,久而久之,当中国的长期积累开始显现,美国人就会觉得突如其来,好像没料到变化会这么快。 伯恩斯还特别提到教育,他发现,中国高校在理工科上的投入巨大,每年都有大批青年投身科技和工程,形成了一股人才洪流。 反观美国,本土理工博士越来越少,科研队伍明显依赖留学生。 再加上两国教育交流不断缩减,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理解也在快速滑落,这直接加深了双方的隔阂。 说到底,美国内部的制度也在放大这种偏差,党派恶斗、短期操作,让政策更多被情绪化的口号裹挟,而不是客观数据支撑。 一旦动不动就把中国看作下一个对手甚至敌人,那么许多本该冷静分析的变化,就会被本能的“威胁感”掩盖。 相比之下,中国几十年来坚持基础建设和技术研发,没有因外界风吹草动而停下,这是美国确实难以理解也难以模仿的地方。 伯恩斯最后释放的信号,其实耐人寻味,真正让美国紧张的,并不是中国某一款新武器,而是几十年来不间断投入带来的稳定上升。 节奏稳定、积累厚重,这才是最难对付的力量。 如果美国依旧沉迷短期的自说自话,还固守旧框架,那未来的战略误判,只会越来越频繁。 资料:2025-09-24 09:14·台海网官方账号 【"我亲眼见过解放军,我们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和技术实力"】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