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军科院待了17年的李际均回到部队任师长,同年他在十二大上以师长的身

陌上花开心境 2025-09-24 21:43:51

1982年,在军科院待了17年的李际均回到部队任师长,同年他在十二大上以师长的身份成为了“中候补”,但这样的破格任用还没有结束,仅仅三年后他又从一位乙种师师长,被组织破格提拔到了38军当军长,这在和平年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李际均从小就听着长辈讲抗战的故事,长大就下定决心投身军队。1950年,十六岁的李际均参了军,直接奔赴朝鲜战场,那会儿志愿军正和美军打得火热,他先在39军当侦察参谋,跟着部队在云山一线和美骑一师干仗,亲身经历了那种冰天雪地里的拉锯战。战场上,他负责情报侦察,摸清敌情,帮指挥部拿主意,那段经历让他对实战的残酷有了切肤之痛,也奠定了后来的军事眼光。回国后,他一步步往上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军里干过参谋、处长什么的,积累了不少基层经验。到1965年,组织把他调到军事科学院,从助理研究员干起,一待就是十七年。 转眼到1982年,部队需要新鲜血液,李际均结束了军科院的日子,回到野战部队,出任24军71师师长。这师是乙种师,规模不算大,驻地在燕山脚下,地形复杂,训练任务重。他一上手就抓基层建设,推动工程项目和战术演练,帮师里夯实了基础。说实话,那时候军队正从战争年代往和平时期转,很多人还停留在老一套,李际均带过去的理论思维,让71师的训练多了一层科学味。同年九月,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以师长的身份参会,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事儿在军内传得挺广,因为他是当时所有师长里头唯一的中央候补,级别不高却进了这个圈子,足见组织对他的认可。十二大那会儿,军队代表们讨论国防现代化,李际均的发言估计也掺了军科院的积累,谈了陆军转型的思路。 破格提拔这事儿,说起来最让人津津乐道。仅仅三年,1985年一月,李际均从71师师长,直接越两级到38军当军长。这在和平年代的军队里,简直是凤毛麟角。38军可是老资格的王牌部队,从抗美援朝的“万岁军”走过来,底子厚,装备好,调到这儿当军长,就算平级也算重用,何况是直提两职。为什么选他?关键得说回时代背景。那几年,中央军委开始大刀阔斧搞军改,陆军从以步兵为主,转向多兵种合成集团军。38军被挑中当首批试点,李际均的理论素养正好对路。他在军科院时,就研究过集团军编制和作战能力论证,强调电子战、防化部队的融入,这些在实战中缺不得。组织上早有考虑,调他去,就是为了让他把书本上的东西落到实处。71师在他手上,完成了好几项国防工程,训练成绩上台阶,这都是实打实的政绩。提拔时,他还是乙种师的头儿,级别正师,可直接管起一个甲种军,这跨度大,但也正说明军队看重实战指挥和理论结合的干部。这样的安排,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李际均也确实没让大家失望,一到任就扑下身子抓改编。 接手38军后,李际均面临的活儿可不轻。军改试点,意味着从编制到训练,全盘调整。原先的军是步兵加炮兵的传统模式,现在要合成化,坦克、装甲车、导弹部队、工兵、防空,全得拧成一股绳。他带头学,先组织团以上干部啃理论,论证集团军的规模和能力,确保每一步都站得住脚。1985到1987年,这两年多,他主导了38集团军的组建,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就这样落地。试点过程中,他抓了多次演习,近似实战的那些,检验了合成作战的效果。部队从分散的兵种,变成立体化的力量,这转变听着简单,做起来费劲,李际均的办法是层层论证,先小范围试,再全军推。集团军成型后,官兵素质上去了,战斗力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那时候军队正适应信息化趋势,李际均的积累帮了大忙,他提出的“兵马未动,学术先行”,就是这股劲头的写照。试点成功,38集团军成了全军学习的样板,他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军长干到1987年底,李际均调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这步升迁顺理成章。办公厅是军委的“中枢”,他负责协调工作,参与高层决策,帮着落实军改的后续。九十年代初,他又回军事科学院,当上副院长,继续搞战略研究,当了博士生导师,带出一批年轻学者。1988年授中将衔,1991年进中央委员,这些都是水到渠成。他的贡献,不止在指挥层,还在理论上推了陆军转型一把。想想从朝鲜战场的侦察兵,到集团军军长,再到军科院的掌门人,这条路走得曲折却扎实。军队现代化,本来就是一代代人接力,李际均那辈人,赶上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关口,他们的付出,让后来的部队少走弯路。

0 阅读:0
陌上花开心境

陌上花开心境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