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服“一次用”现象:别让资源浪费辜负绿色校园初心 军训结束后,校园垃圾桶旁堆积的崭新军训服,成了每年开学季的常见景象。一套包含外套、裤子、帽子、腰带的军训服,仅穿十余天便被丢弃,而按衣物材质与磨损程度,穿三届完全不成问题,这种“一次性使用”的浪费,与绿色校园理念和资源节约倡导背道而驰,也让不少人疑惑:为何学校不统一收集,留给下一届学生循环利用? 阻碍军训服循环的核心问题,并非“能不能用”,而是“愿不愿用”与“如何管”。从学生角度看,部分人觉得二手衣物“不卫生”“没新意”,宁愿丢弃也不愿留存;也有学生因军训服带有个人标识或穿着痕迹,不愿转赠他人。从学校层面讲,循环利用需投入额外成本——收集时要分类筛选破损衣物,存储时需防虫防潮,发放前还需清洗消毒,这些环节若缺乏专人负责与经费支持,很容易流于形式。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高校完全可建立“军训服循环驿站”:军训结束后,在宿舍区设回收点,安排志愿者检查衣物完好度,对可复用的统一送洗衣房消毒,再折叠分装存入仓库;下一届新生报到时,提供“免费领用二手服”或“低价购买新服”的选择,既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也降低新生开支。 事实上,已有部分高校试点类似模式,不仅每年减少数千套衣物浪费,还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节约意识。军训服循环利用,看似是小事,实则是绿色校园建设的缩影——它不仅能减少资源消耗,更能让“物尽其用”的理念扎根学生心中,比单纯的节约口号更有教育意义。别让短暂的军训,成为资源浪费的借口,用制度设计激活循环价值,才能让每一套军训服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透视”军训服火了,女生站在阳光下看出端倪,就问谁敢穿!大学"透视"
【57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