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裁员2681人,中美都欠钱未交。 联合国快撑不下去了。9月23日最新消息,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现金流只够维持21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砍掉15%的预算,一口气裁掉2681个岗位,相当于每五个员工里就有一个要失业。 这场裁员风暴的背后,是联合国早已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根据联合国2025年预算方案,其常规预算总额为37.2亿美元,而经费来源高度依赖会员国缴纳的会费,其中美国承担22%的分摊比例,中国以15.254%位居第二,两国合计贡献近三成预算。 但截至2025年1月,美国拖欠的会费已高达15亿美元,占其应缴份额的近八成,而中国也未能足额缴纳当期会费,这两个最大缴费国的欠费缺口,直接掏空了联合国的“钱袋子”。 联合国财务主任拉马纳坦在内部备忘录中坦言,预算削减是“80周年改革倡议”的一部分,但外交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为美国长期欠费找的体面说法——毕竟自2022年以来,全球140多个会员国都能足额缴费,唯独美国连续三年“断供”,特朗普政府甚至直接撤回数亿美元可支配资金,导致数十项人道项目突然中止。 美国的欠费策略早已形成“套路”。《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拖欠数额等于或超过前两年应缴额的会员国将丧失大会投票权,但美国精准拿捏“欠费不封顶”的尺度:每次仅缴纳少量会费,既维持巨额拖欠,又避免触发投票权丧失条款。 这种“钻空子”的操作让联合国颇为无奈——2024年加沙地带停火决议投票中,美国正是在拖欠10亿美元会费的情况下,动用安理会否决权驳回决议,这种双重标准引发广泛批评。 日内瓦联合国人道协调厅一名匿名官员直言,全球正面临50多场局部冲突,仅也门饥荒就需要数亿美元援助,而美国的欠费“直接冲击道义底线”,导致难民救助、疫情防控等项目频频“掉链子”,甚至出现总部扶梯因没钱维修而停运的窘境。 作为第二大会费支付国,中国的缴费情况同样引发关注。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会费分摊比例从2.667%飙升至15.254%,2023年应缴净额达4.46亿美元,十年间增长近14倍,反映出中国在联合国话语权的提升,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 尽管中国从未像美国那样长期恶意欠费,但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偶尔出现的缴费延迟仍会加剧联合国的流动性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支持联合国改革,对“降本增效”的预算调整持理解态度,这与美国将欠费作为施压手段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务院曾明确表示,正“审议所有国际组织经费”,暗示将以欠费逼迫联合国按美方意愿精简机构。 预算削减和裁员已开始冲击联合国的核心职能。根据规划,联合国难民署、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等依赖专项基金的机构虽暂不列入首批削减名单,但常规预算支撑的行政、协调部门成为重灾区,人员编制将压缩近五分之一。 古特雷斯在公开简报会上透露,除了裁员,联合国还计划合并主要部门、将办公地点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城市,以消除官僚冗余,但这无疑会拖慢决策效率。 更棘手的是裁员引发的内部动荡。联合国员工工会已发出抗议声明,指出基层工作人员将成为“财政危机的替罪羊”,而高层行政开支却未被实质性削减。 一名纽约总部的行政人员向媒体透露,“现在大家都在猜谁会被裁,工作氛围紧张到极点,没人有心思推进项目”。这种内部消耗与外部欠费形成恶性循环:会员国因联合国效率低下不愿缴费,联合国因经费不足更难提升效率,最终陷入“越欠越穷、越穷越弱”的困境。 外界普遍认为,这场危机的本质是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博弈。古特雷斯自上任以来推动“联合国2.0”改革,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资源优化摆脱财政依赖,但美国的“经费武器化”让改革举步维艰。 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虽支持多边合作,却难以独自填补美国留下的资金缺口。随着裁员计划逐步落地,联合国可能不得不收缩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削减对小岛国的气候援助,这些最脆弱群体将成为最大受害者。 正如古特雷斯在写给会员国的信中所言:“拖欠会费不是数字问题,而是数百万人的生存问题——当联合国无法提供粮食、药品和保护时,受损的是整个国际秩序的根基”。 目前,联合国仍在等待中美等国补缴会费,同时加速推进削减方案。但外交界普遍不乐观:美国正忙于国内选举,特朗普团队甚至放出“进一步削减联合国经费”的风声;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让更多国家开始收紧对外开支。 这场持续发酵的财政危机,不仅考验着联合国的生存能力,更在拷问每个会员国的责任——当这个全球最大的多边平台陷入困境,没有国家能真正独善其身。
联合国裁员2681人,中美都欠钱未交。 联合国快撑不下去了。9月23日最新消息,
桃花林里诗
2025-09-24 18:50:32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