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最新消息,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现金流只够维持21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砍掉15%的预算,一口气裁掉2681个岗位,相当于每五个员工里就有一个要失业。 2025年9月中旬,仅有128个国家完成会费缴纳,包括中美俄在内的60多个国家尚未结清账目。其中美国以15亿美元欠款占据总拖欠额的53%,这笔钱足以支撑联合国常规运转三个月。 更讽刺的是,美国拖欠的不仅是常规预算,连维和行动摊款也积压了8.2亿美元,导致刚果(金)维和部队轮换停摆,南苏丹人道主义走廊被迫关闭。 但欠费背后的逻辑远比数字复杂。作为联合国最大出资国,美国长期将会费作为政治筹码:2017年特朗普政府因不满巴勒斯坦问题决议,单方面冻结5亿美元应缴款项;2024年更以“审查联合国效率”为由,拒绝支付任何新增预算。 这种“缴费即表态”的霸权逻辑,让联合国陷入“欠费-裁员-效率下降-更被质疑”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美国拖欠会费的天数已从2010年的平均90天,飙升至2025年的287天。 与美国的“主动拖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程序性延迟”。作为第二大会费国,中国2025年应缴的4.8亿美元中,仍有3亿美元未到账。但联合国会费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欠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预算,且从未超过两年缴纳期限——根据《联合国宪章》,拖欠超两年才丧失投票权。 这种差异背后,是中国对会费分摊机制公平性的持续质疑:自2010年以来,中国承担的会费比例从3.18%跃升至15.25%,而美国却从25%降至22%,这种“发展中国家负重前行、发达国家轻松减负”的倒挂现象,迫使中国用延迟缴费推动改革。 俄罗斯的困境则折射出地缘政治的残酷。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卢布贬值超40%,外汇储备缩水三分之一,2025年应缴的2.094%会费(约7600万美元)至今仅到位30%。这种经济困境与政治孤立的双重挤压,让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联合国财务体系中逐渐失声。 当三大常任理事国集体“失血”,联合国的日常运转已陷入荒诞:纽约总部电梯因维修费不足分楼层停运,日内瓦万国宫的喷泉被关闭以节省水费,非洲饥荒援助资金拨付延迟导致300万人面临断粮风险。 更严峻的是,维和行动经费缩减使马里稳定团失去空中侦察能力,中非共和国的难民营被迫减少50%食品配给。这些场景与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的193面国旗形成刺眼对比。 古特雷斯提出的改革方案试图打破僵局:将38亿美元常规预算压缩至32亿美元,裁撤的2681个岗位主要集中在会议组织、文件翻译等行政领域,同时推动“总部外迁计划”,拟将部分部门从高成本的纽约、日内瓦迁至内罗毕、曼谷等地,预计每年可节省8亿美元租金。 但这些措施遭遇现实阻力——美国明确反对任何削弱其影响力的改革,发展中国家则担忧权力进一步向西方集中。 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阵痛。当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贡献全球40%的GDP,却在联合国会费前十名中仅占两席;当美国用拖欠会费威胁联合国“听话”,多边主义的基石已然松动。 联合国审计委员会的警告更显严峻:若当前局面持续,2025年6月将出现系统性停摆,届时全球气候谈判、核不扩散条约审查等关键议程将全面瘫痪。 站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节点,这场财务危机恰似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某些国家将国际组织视为“提款机”的傲慢,也映照出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的艰难。 当2681个岗位消失时,消失的不仅是工作机会,更是多边主义的信任基础。这场危机将走向何方?是迫使国际治理体系浴火重生,还是成为单极霸权最后的狂欢?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会员国的缴费单里——那里不仅写着金额,更写着对全球未来的承诺。 那么,你怎么看这场危机背后的权力博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9月23日最新消息,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现金流只够维持21天,为了活下去,不得
鉴清评趣
2025-09-24 10:45: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