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7000名德国战俘在莫斯科街头进行游街。为避免意外发生,苏军决定对这些德军战俘进行3天少量进食,食材多含有泻药。 1944年夏天,苏德战场的形势已经彻底反转了。苏军发动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就像一把烧红的铁钳,直接把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给打残了,几十万德军灰飞烟灭。希特勒三年前叫嚣着要在莫斯科红场阅兵的梦,算是彻底碎成了渣。 但斯大林觉得,这还不够。他要让所有苏联人民,让全世界都亲眼看看,这帮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匪徒,现在是个什么熊样。于是,一个堪称史上最羞辱的游街计划出炉了。官方给起了个特文艺的名字,叫“伟大的华尔兹”。你说这讽刺意味,是不是拉满了? 7月17号,莫斯科天气热得像个蒸笼。57000名在白俄罗斯战役中被俘的德军,被押送到了莫斯科街头。这些人,只是苏军俘虏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斯大林精挑细选出来“展示”的。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19名德军将军。他们还被要求穿着笔挺的军服,佩戴着各种勋章。这可不是什么优待,这是最诛心的一招。让他们以战败者的身份,穿着代表昔日荣耀的军装,走在曾经梦想征服的城市街道上,接受无数双眼睛的审视。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跟在将军后面的人,就没那么“体面”了。大部分士兵衣衫褴褛,浑身爬满了虱子,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空洞。他们像一群行尸走肉,机械地挪动着脚步。队伍排了90个方队,浩浩荡荡,绵延了整整3公里。 那么苏军为什么要给他们吃含泻药的食物?这事儿听着挺损的,但背后有它的逻辑。 57000人,还是刚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战俘,身体和精神都处在崩溃边缘。让他们在大城市里游街好几个小时,万一出点什么乱子,比如有人情绪失控,或者体力不支倒地,都会影响整个“游街秀”的效果。 所以,在游街前几天,苏军对这些战俘的饮食进行了“特殊管理”。给的食物量很少,刚好能维持他们走完全程。关键是食物的内容,据说主要是些油腻的汤和黑面包。对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来说,这种食物下肚,肠胃根本受不了,效果跟强力泻药差不多。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第一,让他们身体虚弱,没力气闹事。第二,也是最狠的一点,就是要在生理上彻底摧毁他们的尊严。 果不其然,游街当天,很多德军战俘都控制不住,当街腹泻。那场面,你可以想象一下,混杂着汗臭、污垢和排泄物的气味,在莫斯科炎热的空气中弥漫。押解的苏军士兵还会呵斥他们“没教养”。这对那些曾经自诩为“优等民族”的德国军人来说,无疑是尊严上最后的致命一击。 游街沿途,几十万莫斯科市民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他们的表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大部分人是愤怒和鄙夷。他们朝着战俘队伍吐口水,扔垃圾,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着。很多人家里都有亲人死在了德国人的枪口下,他们的城市曾被围困,他们的国家曾满目疮痍。这种刻骨的仇恨,在这一刻得到了尽情的宣泄。孩子们高喊着“希特勒完蛋!”,这声音成了游街队伍最刺耳的背景音。 但也有例外。有些苏联妇女,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看着这些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德国年轻人,脸上露出了同情和怜悯的神情。战争是残酷的,它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政治的工具和仇恨的符号。在那个瞬间,人性的复杂,超越了单纯的国仇家恨。 当然,这种同情是极少数的。整个游街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对战俘和围观者来说,都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游街的终点,在克里姆林宫不远处。战俘们在这里被解散,然后像牲口一样被装上火车,运往苏联各地的战俘营。等待他们的,是漫长的苦役。这57000人里,能活到战后回到德国的,寥寥无几。 而当最后一个战俘的身影消失后,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场面出现了。 十几辆洒水车缓缓驶上街道,用强劲的水流,一遍又一遍地冲刷着德军战俘走过的路面,水里还加了肥皂。这个行为的寓意再明显不过:我们正在洗刷掉你们这些侵略者留在我们土地上的一切污秽和耻辱。 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将重获新生。 第二天,苏联的《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游街的照片,标题是:“看,这就是德国人进入莫斯科的方式。” 战后,有些德国人指责苏联此举违反了《日内eva公约》,说这是虐待战俘。这话说出来,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没底气。 为啥?因为苏联压根就没在那个公约上签字。更重要的是,德国人自己是怎么对待苏联战俘的?据统计,二战期间,有超过300万苏联战俘死在了德国的集中营里,他们被活活饿死、冻死、病死、虐待致死。跟德国人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一场羞辱性的游街,又算得了什么呢? 俄罗斯这个民族,骨子里就有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劲儿。你让我痛苦,我就要让你加倍痛苦。你让我失去尊严,我就要让你颜面扫地。这种逻辑,从1944年的战俘游街,到2018年的战利品展览,一脉相承。
在越南街头看到越南一台货车车厢尾部有这么一张贴画。四十多年过去了,越南依旧那么耿
【14评论】【11点赞】
猫猫
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