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婆婆开店40年至今留着借钱名单#【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居民:它是心底的“云边小卖部”】#8旬婆婆开了40多年的云边小卖部# 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都会有一家开在村口的小店:每天放学后到小店里买糖果,帮妈妈去小店打酱油,下雨天一群人到小店的屋檐下躲雨……82岁的陈阿条婆婆,就是大家记忆里的小店老板。
她的“义蓬陈阿条副食品店”开在杭州钱塘区义蓬街道春雷村的春雷桥头,40多年她守着店,从不离开村里,看着一批批孩子长大,也目送着一批批大人渐行渐远。
9月22日午后的社区串门,我们去了“陈阿条副食品店”,一间仿佛凝固了岁月的小店。
“我生来腿部有些残疾,干不了重活,读过几年书但家里条件不好,没有继续下去。”陈阿条做过生产队的会计,打得一手好算盘,时不时靠帮村里人代笔写信赚点小钱。开小店的那年,陈阿条40岁。
“村里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我腿脚不便,没法种地。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向村里打报告,希望能开一家小店。”
一开始小店在她家的背后,是一间草房,大概18平方米,距离桥头两三百米。“开小店花了60元,都是村里的邻居们借给我们的。”陈阿条说。她至今还完好保存着一份当初她问村里人借钱的名单。
小店开了没几年,遭遇一场大风雨,草房子被刮倒。“也是在村里大伙儿的帮忙下,又建起来的。”后来,小店搬到了春雷桥桥头,又经过两次整修。“现在这间水泥小屋是2008年造的,四五十平方米。”陈阿条说,小店是在村里人帮助下开起来的,她忘不了大伙的这份善意。
村民都说,陈阿条热心,桥头的小店总能遇上很多家长里短,她都会搭把手。她的小店就是最温柔的“附近”。
多年前,河对岸有一所小学,小店是孩子们的“快乐老家”,偶尔也是临时托儿所。
“有的小孩子不肯去上学,哭着闹着经过店门口,我就拿块糖哄哄。也有的小孩调皮,半途逃学,我拦住给个麻饼,让他们回去上学。有的家长要干农活,放了学就让小孩到我店里等。”提起这些往事,陈阿条笑了,她说是一些芝麻小事。
现在,那些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外出工作了很少再看见,她也早已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但小店里偶尔会想起“阿条婆婆买根雪糕”的呼唤。
如今小店生意淡,不过,家里人都没想过要关掉,因为“村里人都习惯了这店在”。(潮新闻 记者 谢春晖 杨晓轩 通讯员 沈丽娜 孙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