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拿功臣开刀?说白了,“天策上将”这种名号就跟“齐天大圣”差不多,区

放点糖呗 2025-09-22 16:03:56

李世民为什么不拿功臣开刀?说白了,“天策上将”这种名号就跟“齐天大圣”差不多,区别在于孙悟空是自封的,李世民是大唐封的。 李世民自己就是大唐第一号功臣,他的功劳大到没什么可封了。 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事儿,你看看他的全称就明白了: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东半球话事人、令齐天大圣孙悟空遵守礼仪的狠人。 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件事,确实是古代帝王中的一个异数。 要知道,多少开国皇帝坐稳江山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功臣,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么干的。但李世民偏偏走了另一条路。哪怕是赵匡胤,也来了一场“杯酒释兵权”。 但李世民没有,李世民重用手下的功臣、武将,丝毫不担心他们会谋反。为什么呢? 这得从李世民的皇位怎么来说起。他的皇位不是从父亲那里正常继承来的,而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抢来的。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李世民心里明白,自己得位不够正统,特别需要群臣的支持来证明自己。 要是再把功臣杀了,天下人会怎么看他?得位不正,还滥杀功臣,这江山还坐得稳吗? 再看李世民手下的功臣团队,主要是关陇集团和山东豪强。这些人在地方上势力很大,盘根错节。要是动了一个,可能牵动一片。李世民很聪明,他知道不能硬来,而是要把这些人团结起来,为自己所用。 唐朝建立初期,北方有突厥威胁,大唐需要恢复经济,事情多得很。李世民需要能臣干将帮他治理国家。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精于决断,魏征敢于直谏,李靖能征善战。这些人各有所长,都是治理天下的好手。杀了他们,找谁干活去? 李世民这个人很特别。他经历过隋末乱世,亲眼看到隋炀帝众叛亲离的下场。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所以他对大臣相对宽容,能听得进不同意见。魏征经常当面顶撞他,气得他回宫后大喊要杀了这个乡巴佬,但最后总是能冷静下来,采纳魏征的建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世民当皇帝时才二十八岁,年轻力壮。而功臣们大多比他年长,有的甚至大二十多岁。李世民完全等得起,他有的是时间慢慢巩固权力,不需要急着清洗老臣。等他年纪大了,那些功臣自然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更重要的是,古代帝王里,李世民算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单就能力来说,“史书凌轩阁”认为他是天花板里的天花板。 李世民,这“天策上将”的称号,可是实打实在战场上拼出来的。十六岁,别人还在读书的年纪,他已经带兵冲进突厥包围圈,硬是把隋炀帝给救了出来——这场面,除了霍去病,历史上真没几个人能做到。 十七岁随父亲李渊太原起兵,同龄人可能还在混日子,李世民已经率三万精兵横扫山西。打薛仁杲那一仗,对面十万大军严阵以待,他居然只带几个亲兵直接冲阵,把对方主帅吓得当场投降。 二十出头,已经把老将宋金刚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还收服了后来的门神尉迟恭。你问为什么那些功臣都服他?看看战绩就懂了——在李世民面前,谁好意思自称“功臣”? 虎牢关之战更是传奇。李世民二十二岁,带三千骑兵,对抗窦建德、王世充十万联军。别人觉得必输,他却淡定分析:“王世充没粮,窦建德军疲,正是好时机。”果然,趁对方烈日下疲惫不堪,他率玄甲军直冲主帅帐,活捉窦建德。 二十三岁败刘黑闼,二十五岁单骑赴突厥逼退敌军,二十七岁玄武门之变夺位。之后三十岁抓突厥可汗到长安跳舞,四五十岁还御驾亲征高句丽。 李世民这一生,从头打到尾,从无到有打出一个大唐。功臣们不是不敢造反,是真心服气——这么能打的皇帝,谁跟得上节奏都算光宗耀祖了。 李世民很会用人,也懂得制衡。他不会让某个大臣权力过大,而是让不同派系互相制约。文臣和武将之间,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之间,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样既不用担心某方坐大,又能让大家都为他效力。 对待功臣,李世民也很厚道。他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给足他们荣誉。该赏赐的赏赐,该封官的封官。这些功臣既得利又得名,自然愿意效忠。偶尔有人犯错,只要不触及底线,李世民也多从轻发落。 李靖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人告发他谋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里查看。见李靖在家养病,毫无防备,立即就知道是诬告。不但没有治罪,反而更加信任。这种胸襟,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从没动过杀心。侯君集参与谋反,依法当斩。临刑前李世民还去看他,想起当年一起打天下的情谊,忍不住流泪。但法不容情,最终还是依法处置。这说明李世民并非一味宽纵,而是该严则严,该宽则宽。 从结果看,李世民的选择很明智。功臣们尽力辅佐,大唐日益强盛,周边尊称他为天可汗。这样的成就,若是靠杀戮,恐怕难以实现。 李世民的做法也赢得人心。大臣们感受到皇帝的信任,更愿意直言进谏,尽心办事。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0 阅读:22
放点糖呗

放点糖呗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