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访英连番受辱:机场没红毯,与爱泼斯坦合照被放大投影,数千英国老百姓集体骂他“混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从机场说起,通常这种高规格访问,红毯、欢迎队伍、军乐队,一应俱全,走出机场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国家礼遇。 但特朗普呢?直接没有红毯接待,连个象征性的握手、礼仪性问候都显得生硬又尴尬。对比其他国家领导人访英时的排场,这画面就像是用放大镜凸显“你不受欢迎”。 更尴尬的是媒体和公众对他的反应。机场的冷遇只是开胃菜,真正让他脸上难看得发绿的是随后的“爱泼斯坦合照事件”。 英国方面在公众场合,将他与爱泼斯坦的合照进行大幅投影,这不仅让公众看得一清二楚,也在潜意识里强化了特朗普和丑闻人物联系的印象。 投影在街头摆放,路过的英国市民可以随便围观,这种公共展示,直接把他放在舆论审判台上。想想看,如果换做其他领导人,哪怕有争议,也不会如此赤裸裸地被当街“展示”。 而真正热闹的部分是公众反应。据报道,数千英国老百姓自发聚集,高声抗议,集体喊他“混账”。 这不是几个激进分子的小动作,而是形成了规模效应的群体行动,说明公众对他的态度已经从“不认同”升级到“敌视”。 这种大规模直接表达情绪的方式,对任何国家领导人来说都是心理冲击,更何况是特朗普。对比他过去在美国国内的支持者基础,这种国际场合的孤立感可想而知。 特朗普上任以来,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让不少传统盟友有意见,这次访英几乎没有看到西方领导人主动示好。 原本国际访问是展现外交成果、加深双边关系的机会,但特朗普这次体验到的是冷遇、抗议和舆论压力。 再说整个访程安排,逻辑上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通常官方访问会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公众活动、媒体曝光都是精心策划。 但这次,从机场接待的冷淡,到公共场合的大幅投影,再到街头抗议的激烈程度,几乎没有什么缓冲。这种强烈反差,让特朗普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公众感受到的“被孤立感”更直接、更尖锐。 特朗普个人风格一向张扬,自我认同感极强。在美国,他习惯了掌控舆论和话语权,习惯了支持者的欢呼和媒体的聚焦。 但这次英国行,完全打破了这种节奏:红毯没有,公众喊他“混账”,合照被放大投影,每一步都像是在提醒他,你在这里,不是主角。 这种强烈的心理落差,是任何政治人物都不好受的。对比美国国内的场面,他在国外几乎成了被动承受者。 不得不说,这次访问也暴露了特朗普与传统外交礼仪之间的脱节。他一贯标榜个人主义,讲究直来直去,但在国际舞台上,外交讲究细腻和场面感。 红毯和欢迎仪式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象征对等和尊重。他的出现被冷落,不光是个人形象受损,也映射出他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 特朗普曾经试图用强硬姿态、商业化手段重塑国际关系,但这种方法在英国明显行不通,甚至适得其反。 此外,这次事件也给美国内部舆论带来了素材。支持者可能会说这是西方媒体的偏见,但事实是,公众抗议和官方冷遇是实打实发生的。 政治影响力不仅仅是国内数字游戏,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声誉同样关键。而特朗普这次明显在国际公众眼中失分,这种落差对他的国际政治资本并不友好。 特朗普访英的遭遇其实是一个缩影,在国内,他可能依旧拥有部分支持者,但在国际上,尤其是面对传统盟友和西方公众,他的存在感正在变得尴尬。 机场没有红毯、公众投影合照、街头抗议,形成三重打击,让人看到一个孤立无援、形象受挫的特朗普。 对于任何领导人来说,国际访问的礼遇和公众反应都是最直观的风向标。特朗普这次的经验告诉他,无论多么自信,孤立的状态和舆论压力都是无法忽视的现实。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国内的风格和方法可能行得通,但到了国际场合,规则和习惯不能被忽略。 最终,这次英国行不仅是对他个人形象的一次挑战,更是一堂关于国际关系、公众舆论和外交礼仪的生动课程。
就在刚刚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就“第三次世界大战”发表了一份声明9月21日,欧盟主
【2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