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蒋介石派人视察长沙会战的阵地,看见满山满谷都是日军尸体后,一个高参说:“这么多鬼子被打死,我这是第一次见。” 世界反法西斯战局陷入最黑暗时刻,珍珠港刚被偷袭,美军在菲律宾败退,英军丢失新加坡,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 就在这片阴霾中,湖南长沙却传来震撼消息,日军尸横遍野,败退如山倒。蒋介石派遣的前线视察人员看到战场后大为震惊,这正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辉煌战果,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首场重大胜利。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根据湖南地形特点,创造了著名的“天炉战法”。他将湘江、汨罗江、捞刀河等天然屏障构建成层层防线,如同巨大熔炉的各个部分。 这套战术的核心是“后退决战,争取外翼”。先用小股部队在外围与敌军接触,边打边退,将日军一步步引入预设战场。每道防线都不硬拼,而是适时后撤,消耗敌军体力和补给。 1941年12月24日,日军第6、第40师团强渡新墙河,会战正式打响。中国军队第20军在新墙河防线顽强抵抗三天,为后方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 守卫傅家桥的王超奎营奉命死守阵地,面对日军绝对优势兵力,全营血战到底,王超奎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牺牲。 随着日军逐步深入“熔炉”,中国军队的包围圈也悄然形成。1942年元旦,日军先头部队抵达长沙南郊,准备发起最后攻击。 守卫长沙的第10军军长李玉堂率全体官兵立下“死则以长沙为坟墓”的誓言。 长沙城内展开惨烈巷战,日军工兵在韭菜园一带穿墙打洞,试图深入市区。双方在建筑物内争夺制高点,枪声不绝于耳。 第10军参谋长蔡雨时与军长李玉堂在指挥部用餐时,一颗子弹击穿玻璃,打断了李玉堂的筷子。李军长却神色自若地用手抓菜继续吃饭,展现出惊人镇定。 当日军主力被拖在长沙城下时,薛岳的“天炉”开始显威。中国军队从五个方向对日军实施向心攻击,形成合围态势。 外线部队按预定计划对日军展开围追堵截,日军且战且退,处处受敌,伤亡惨重。1942年1月4日,中国军队全线反攻。 至1月15日,日军被迫撤至新墙河以北,双方恢复对峙。此战历时25天,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 这场胜利引起强烈国际反响,英国《泰晤士报》评价:“12月7日以来,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华军长沙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距今已过去八十多年,但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依然值得铭记。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信源: 参考资料: 《长沙会战》,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
1942年初,蒋介石派人视察长沙会战的阵地,看见满山满谷都是日军尸体后,一个高参
小史善始善终
2025-09-22 10:47:19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