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这个事儿吧,放10年前可能真不算个事儿,再往前可能就更不是个事儿。外国影视

萌音大酋长 2025-09-22 08:44:45

全智贤这个事儿吧,放10年前可能真不算个事儿,再往前可能就更不是个事儿。

外国影视剧辱华不是现在刚开始的。

都看过不少,勇闯夺命岛也CUE中国,根本没任何声响。

24小时就不少,但当时大家没当回事儿,也没谁提起过,提起也当个乐子。

过去,像《勇闯夺命岛》《24小时》这类好莱坞作品中出现辱华情节,往往被观众当作“背景设定”甚至“笑料”一笑了之。

也包括日韩电影,10年前的日韩电影不少反应中国黑帮在日韩的,韩国电影也不少战争题材,战争当然涉及到志愿军——我还看得津津有味,虽然知道是恶意丑化,但并不觉得被“冒犯”,这些电影放在今天可能就够呛——我刚才在想,难道是我不爱国吗?我觉得不是,而是我当时没有这种敏感。

这并非因为观众“不爱国”,而是主流社会尚未形成对文化歧视的集体敏感。

现在的情况其实很简单,新的一代人长大了。

并不是说以前的人就不爱国,而是新的一代人想法完全不一样。

新一代年轻人(95后、00后)成长于中国综合国力腾飞、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他们天然将“国家尊严”视为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这种心理投射,使得任何对中国的负面刻画都可能被放大为“对整个群体的冒犯”。

本质上是话语权更替:老一代更关注“生存与发展”,新一代更追求“尊重与平等”。

另外,棒子这么干就更不能忍了,这是长达10年以上的网络胶着战不断升级的结果。

可能因为是棒子,这成为一个比较主要的因素。

“棒子”这一蔑称本身,就揭示了中韩民间对立的情绪基础。

这种敌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十年间文化争端(汉服/泡菜起源、冬奥犯规、萨德部署、历史争议、文化剽窃等)的层层叠加。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和“抗美援朝”的敌对往昔关系都不大,可能完全无关。

韩国在中文互联网的形象,已从10年或15年前的“潮流输出者”(韩流巅峰期)迅速滑向“文化剽窃者”与“美国附庸”。

全智贤事件恰好成为长期积怨的宣泄口——她的“冒犯”被符号化为韩国对中国的又一次“背刺”。

有趣的是:若同一情节出自欧美演员,舆论或许仅停留在“批评”,但韩国人的身份触发了“历史复仇”的集体记忆,导致情绪强度指数级上升。

十年前,观众即使有不满,也缺乏聚合发声的渠道(微博刚起步、豆瓣以文艺青年为主流)。

如今,短视频平台通过“切片传播”将争议情节脱敏化,配合营销号带节奏,能在24小时内制造“全民审判”的感觉。

早期“辱华”多涉及主权议题(如地图缺失台湾),如今却可能因“角色设定不够光鲜”或“演员外貌符号化”触发。

这种标准下沉恰恰说明:中国民众对文化话语权的诉求,已从“政治正确”升级为“审美霸权”——我们不仅要求你不贬低,还要求你必须按照我的方式赞美。

韩国作为“东亚文化剽窃贼”,首当其冲成为这种升级的试验田:在中国人看来,棒子这叫“背刺”,比好莱坞的“东方主义”更刺痛国人——“叛徒”比“敌人”更可恨。

对年轻人而言,这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替代性复仇(既然暂时无法制裁好莱坞,至少可以摁死棒子);

对中年人而言,这是对“韩流侵蚀记忆”的迟发性清算(网络数据女工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十年前更猖獗,现在还有些许治理了——当年莫名其妙被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日的后裔》支配的羞耻感,终于能一雪了)。

有质量“挖坟”棒子的常常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年人,譬如从根子上就挖,“韩国”根本不配称之为朝鲜民族的国家,是日伪后裔,北边才是抗日正统。

这种挖掘和历史性的重新“对标”,十年以前可能马上就被骂得体无完肤了,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我说实话,留给棒子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0 阅读:64
萌音大酋长

萌音大酋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