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亲眼见证了国际奥委会的双标决定! 2025年9月19日,国际奥委会在米兰做出了一个让体育界哗然的决定: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将以中立个人身份参加2026年米兰冬奥会,国旗国歌被禁,甚至连教练团队都不能随行。 而就在三天前,国际奥委会刚刚拒绝了西班牙等国提出的禁止以色列运动员参赛的请求,理由是“体育不应被政治绑架”。 同样是冲突背景下的运动员参赛问题,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体育无关政治”的口号变成了讽刺的注脚。 国际奥委会主席柯丝蒂·考文垂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体育是跨越国界的桥梁,能促进世界和平。 但现实中的决策却充满了选择性。 对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国际奥委会设置了严苛的审查机制。 参考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先例,俄白运动员需要签署声明证明自己“未积极支持战争”,社交媒体言论、政府奖项甚至国内赛事参与记录都可能成为被禁赛的理由。 这种将运动员个人与国家政策捆绑的做法,在体育史上极为罕见。 白俄罗斯蹦床运动员伊万·利特维诺维奇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冠后,只能在没有国旗的颁奖仪式上默默领奖,这种尴尬场面正是规则异化的缩影。 反观以色列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国际奥委会的态度堪称宽松。 面对西班牙20余个体育协会的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以“以色列奥委会是合法成员”为由拒绝制裁。以色列运动员不仅可以正常参赛,连国旗都无需遮挡。 这种反差让许多人质疑:同样是涉及地区冲突,为何俄白运动员要承受“连坐式惩罚”,而以色列运动员却能置身事外?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闭门会议中的质问“为何对加沙的死亡视而不见,却对乌克兰的苦难如此敏感”,道出了公众的困惑。 国际奥委会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失衡同样令人不解。 截至2025年9月,加沙地带因巴以冲突死亡人数已超6.5万,而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479名运动员丧生。 这两场悲剧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国际奥委会的反应却天差地别。 俄白运动员被要求“政治站队”,而以色列运动员连一句谴责都不需要。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利益考量。 这种双标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存在的治理逻辑。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32名俄白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赛时,乌克兰代表团集体退赛抗议,国际奥委会却默许了这种行为。 更早的2023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俄罗斯奥委会资格,却以“允许俄军过境”为由继续禁赛白俄罗斯,这种“精准打击”让规则执行充满了政治色彩。 值得玩味的是,北约国家如波兰、立陶宛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其运动员却从未受到任何限制,规则的弹性空间可见一斑。 国际奥委会在商业利益分配上的倾向性同样明显。2021-2024年周期,国际奥委会收入超124亿美元,但运动员奖金不足总收入的5%,而奥委会主席年薪却高达数百万美元。 这种“资本狂欢”与“运动员买单”的反差,在俄白运动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要承受参赛资格的不确定性,还要面对商业赞助的流失。 白俄罗斯举重运动员安德烈·阿拉姆诺夫因酒驾被禁赛两年,直接损失约88万人民币,这只是无数运动员遭遇的冰山一角。 当规则可以因国家而异,当公平可以被政治左右,奥林匹克精神正在被侵蚀。 那些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不该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赛场,而不是被政治染指的名利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 环球网《国际滑联允许俄白“中立”运动员参加2026冬奥预选赛》
国际奥委会估计现在已经哭晕在厕所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
【3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