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25岁灭秦封王,26岁把刘邦按在地上摩擦,咋五年后就乌江自刎了?”——有人说他“太傲,看不起人”,有人叹“打仗是天才,管人是蠢才”。 咱就说,历史上这位“骑马砍杀无人能敌”的西楚霸王,为啥活成了最拧巴的样本! 一、他的“无敌”,是刻在战场上的传奇 先盘盘项羽的“个人高光时刻”,真·冷兵器天花板。 巨鹿之战,秦军40万大军压境,各路诸侯躲在营垒里大气都不敢喘。项羽带着几万楚军,破釜沉舟渡漳河——船凿沉、锅砸烂,跟士兵说“打不赢就别活着回来”。结果九战九捷,秦军尸体堆成山,诸侯将领见了他,“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原话)。这一仗,直接把秦朝主力打崩了。 彭城之战更绝。刘邦趁项羽平叛,带着56万联军占了楚地都城彭城。项羽听说老窝被端,带着3万精骑星夜回援。凌晨摸黑杀进彭城,中午就砍翻刘邦十几万人,连刘邦他爹和老婆都成了俘虏。这波闪电战,放现在军事教材里都是“以少胜多”经典案例。 再看单兵战力。垓下突围时,他带着28个残兵硬刚数千汉军,一路砍杀近百人。最后退到乌江边,还抢了刘邦一匹马,边打边喊“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唐代名将李靖都感慨:“项羽之勇,古今无二。” 可就是这么个“战神”,咋就输了呢? 二、团队拉胯:他的“兄弟”,为啥都不跟他了? 说个扎心的真相:项羽的团队,更像个家族小作坊。 1. 能人全跑了,留下的多是“关系户” 韩信最早在项羽帐下当执戟郎,就是门口站岗的。他给项羽提过不少战术建议,比如“分兵多路包抄”,可项羽眼皮都不抬:“就你这小兵懂啥?”后来韩信转投刘邦,直接成了大将军,定了“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的妙计。 陈平更憋屈。他帮项羽出主意化解过几次危机,结果项羽只给个“郎中”虚衔,连句重话都没夸过。陈平一咬牙,投了刘邦,成了“六出奇计”的顶级谋士,连刘邦都夸他“救过我好几次命”。 反观项羽的核心班底,基本是项家人:项伯总给他拖后腿(鸿门宴偷偷给刘邦报信),项庄舞剑差点误事,钟离眜这样的能臣,最后还被项羽猜忌自杀。 2. 谋士只剩“工具人”,关键时候掉链子 范增算项羽唯一的顶级谋士吧?鸿门宴上,他举玉玦暗示项羽杀刘邦,可项羽觉得“我是君子,不搞偷袭”;刘邦跑后,范增骂他“竖子不足与共事”,项羽居然信了反间计,把范增的兵权夺了。老头气不过,半道病死了。 没了范增,项羽彻底没了“大脑”。后来分封诸侯,他全凭个人喜好——该打压的田荣不打压,该拉拢的彭越不拉拢,结果田荣反了,彭越也反了,他只能疲于奔命。 3. 兄弟反目:跟着他,没奔头啊! 龙且是项羽麾下第一猛将,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冲在最前面。可最后他被韩信用水攻断了粮道,兵败被杀。项羽急得跳脚,却没人能顶上来。 英布更典型。项羽封他为九江王,让他去打齐国,结果英布磨磨蹭蹭,项羽骂他“首鼠两端”。后来刘邦派人说降,英布一想:“跟着项羽,挨骂受气;跟着刘邦,至少有个王当。”直接叛了。 三、性格硬伤:他是英雄,也是“职场巨婴” 项羽输得彻底,根子上是性格问题。 1. 太把自己当“大哥”,不懂拉拢人心 项羽呢?进了咸阳,先烧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再坑杀20万秦降卒,尸体堆成山。关中百姓恨他入骨,后来刘邦打过来,老百姓直接箪食壶浆迎接。 2. 永远觉得自己对,听不进意见 鸿门宴上,项伯劝他“杀刘邦不义”,他觉得“我是君子”;范增让他“速决”,他说“再等等看”;韩信提战术,他说“你懂个屁”。 到最后,身边连个说真话的人都没了。他到死都喊“天亡我,非战之罪”,可太史公早说了:“(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说白了,他把“个人英雄主义”当成了全部,却忘了:打天下不是打擂台,靠的是一群人拧成一股绳。
袁绍到底败给了谁?乍看曹操,官渡之战嘛,可细一瞅,不对呀,这不就一场败仗嘛,根本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