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那个时代的伊拉克,和现在的伊拉克,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伊拉克几乎是每天上新闻头条的常客,但现在呢?媒体好像忘了这个地方似的。但这不是好事吗?没上新闻,意味着没那么多灾难和战乱了。现在的伊拉克,悄悄地,但坚定地在走自己的路。 聊起萨达姆时代,很多人的记忆是割裂的。一种是网上流传的“黄金时代”:人人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结婚还送房送红包。听起来是不是比北欧还滋润?我认识一位曾在80年代去伊拉克工作的老工程师,他跟我说,那时候他在国内一个月工资几十块,到了巴格达,人家给他开每月1000美金。 什么概念?1985年,1000美金!那时候的巴格达,马路宽得能跑马,小汽车遍地都是,家家户户住小洋楼。伊拉克人英语流利,穿着时髦,自信满满。咱们的工程师傅过去,都得英语、阿拉伯语双语在线,因为那边的精英,个个都是欧美留学回来的。那时候的伊拉克,确实富得流油,腰杆子硬得很。 但千万别被这层“富裕”的油给蒙蔽了双眼。这背后,藏着萨达姆的另一张脸。 那份风光的福利,是用什么换来的?是用普通人的血和泪,用整个国家的未来做抵押换的。 萨达姆1979年一上台,就在党内大会上,当着几百号人的面,念了68个“叛徒”的名字,直接拖出去22个枪毙。这一下,就把所有不服的人给镇住了。这哪是治国,这是黑帮开会。 然后呢?他觉得自己牛了,转身就跟邻居伊朗磕上了。一场“两伊战争”,他原以为是闪电战,结果愣是打成了八年的消耗战。两国加起来死伤超过百万,伊拉克从一个手握37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富翁,变成了背着700多亿外债的“负翁”。国家被打回了原点,无数家庭却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这还没完。战争期间,为了对付伊朗的“人海战术”,他丧心病狂地动用了化学武器。更恐怖的是,他连自己人都不放过。1988年,库尔德人闹独立,他直接下令用毒气弹轰炸哈拉布贾。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政权对自己的人民使用化学武器。 五千多平民瞬间毙命,上万人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被后遗症折磨至死。 所以,所谓的“黄金时代”,不过是涂抹在火山口上的一层金漆。从1979年他上台时人均GDP近3000美元,到2003年他倒台时不到900美元,这就是他“领导”下的伊拉克交出的成绩单。 2003年之后,萨达姆的雕像倒了,但伊拉克并没等来春天,反而一头扎进了更深的冰窟。美军来了,混乱也来了。教派冲突、恐怖袭击、ISIS崛起……那些年,巴格达的另一个名字,叫“路边炸弹之都”。之前被萨达姆强力压制住的各种矛盾,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全都跑了出来。一个强人倒下了,千万个“小强人”站了起来,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 那段日子,才是真正的炼狱。很多人开始怀念萨达姆,觉得“至少那时候是安全的”。 但是,最难的日子,总会过去。 2017年,伊拉克宣布战胜ISIS之后。虽然小打小闹还有,但大的战争算是结束了。国家终于有了一口喘息的机会。从那时候起,伊拉克就开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场“静悄悄”的自我修复。 现在的伊拉克,尤其是巴格达,正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曾经被炸成废墟的街区,新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基建计划,比如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发展之路”项目,还有那个雄心勃勃的法奥大港。中国公司和工程师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但这次,他们带来的是挖掘机和塔吊,而不是武器。 更有意思的是社会层面的变化。伊拉克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超过60%的人口在25岁以下。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伊拉克人对萨达姆时代根本没有记忆。 在巴格达,咖啡馆、艺术画廊、共享办公空间这些“时髦玩意儿”越来越多。年轻人聚在一起,聊的是创业,是艺术,是足球,而不是哪个教派更正统。2023年初,南部城市巴士拉成功举办了海湾杯足球赛,那是伊拉克几十年来首次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整个国家都为之沸腾,那种纯粹的、久违的民族自豪感,是任何政治口号都无法给予的。 当然,你要说现在的伊拉克有多好,那也是扯淡。腐败依然严重,公共服务还是跟不上,失业率也不低,政治上各派系还在斗心眼。但关键是,方向变了。 过去,伊拉克这艘船,船长是个疯子,一言不合就主动撞向冰山。后来,船长没了,船员们为了抢方向盘自己先打了起来,船在原地打转,随时可能沉没。而现在,大家虽然还在吵吵嚷嚷,但至少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得先把船往前开,不然大家一起淹死。 他们开始搞经济,开始修补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开始试着让生活回归正轨。这个过程很慢,很艰难,甚至会倒退,但它在发生。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数据预测,伊拉克的经济在经历了疫情和油价波动的冲击后,正以一种虽然缓慢但更具韧性的方式在增长。非石油经济的比重正在悄悄提升,这意味着国家不再是单纯靠卖油过日子了。 所以,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和现在的伊拉克,确实是天壤之别。
萨达姆那个时代的伊拉克,和现在的伊拉克,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伊拉克几乎是每天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0 12:28: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