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打垮中国?最大“敌人“出现! 这次不是美国,普京成最大赢家。 在全球地缘风云变幻中,中俄经贸合作本该稳扎稳打,谁知一场汽车市场的暗流涌动,却让普京当局捡了个大便宜。 西方车企撤离后,中国汽车强势填补空白,可俄罗斯层层加码的税收壁垒,让出口成本直线上升。 这最大“敌人”不是美国,而是自家伙伴的精明算盘——普京如何化险为夷,转身成赢家? 这场博弈的下一步,又藏着什么玄机? 先得回头说说这事怎么起的。 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国家马上对俄罗斯下狠手,制裁接二连三。 西方那些汽车巨头像日产、大众、丰田都扛不住压力,没几天就宣布撤出俄罗斯市场。 工厂停了,生产线关了,原来热闹的车市一下变成“空城”。 2023年上半年,俄罗斯进口车销量直接跌了七成,街头新车少了大半,搞得出租车都一车难求,价格涨得离谱。 眼瞅着市场空出来那么大一块,我国的车企马上看准机会,奇瑞、吉利、长城这些品牌一个接一个杀进俄罗斯,车卖得飞快。 2023到2024这两年,局面几乎是一边倒。 我国产的车便宜又耐用,性价比高,俄罗斯消费者很快就接受了,尤其是奇瑞和哈弗,成了出租车公司新宠。 到2024年底,我国品牌在俄罗斯新车市场的份额直接干到六成,卡车市场更是六成五。 俄罗斯进口我国汽车超过一百万辆,出口额超过两百亿美元。 但好景总是短暂。 2024年下半年,俄罗斯本土车企压力越来越大。 原本的拉达、卡玛斯市场份额被蚕食得厉害,工人失业、工厂订单下滑,政府财政收入也开始吃紧。 9月,克里姆林宫一开会,很快就敲定政策:从10月1日开始,全面上调汽车报废税,涨幅高达七成到八成五,按发动机排量分级收取,进口车首当其冲。 说白了,普京政府这一手,既想稳住国内产业,又想多收点钱,算盘打得精得很。 当然,中俄这种博弈背后其实很现实。 俄罗斯怕本土品牌被挤垮,财政收入减少,所以不断加码关税、设限标准,保护自己的市场。 与此同时,他们又很清楚,离开我国汽车,市场根本撑不住,所以也在鼓励本地化合作。 普京政府这种做法,说到底就是见缝插针,两边都不想放。 我国企业面对挑战,不是简单退缩,而是想办法转型,提升竞争力。 其实,这正是市场环境下的正常博弈,谁适应快,谁就能站住脚。 2025年看下来,这场汽车博弈没有谁是彻底的“输家”,反倒是让双方都学到不少。 我国品牌用实力在俄罗斯站稳了脚跟,也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升级。 俄罗斯则成功稳住了本土产业,还借此机会提升了财政收入。 两国关系层面,虽然有摩擦,但大方向还是互利共赢。 官方媒体多次报道,双方在汽车、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还会继续,未来怎么走要看两边的智慧和诚意。 至于市场保护和政策壁垒的问题,估计还会有,但这就是现实世界的生意经。 总的说来,这两年我国汽车在俄罗斯经历了“开门红”也吃了点苦头,但整体还是收获大于挑战。 俄罗斯市场复杂多变,政策说变就变,但只要有实力,能适应变化,机会总是有的。 普京成了这波最大赢家,但我国车企也绝不吃亏。 未来双方怎么合作,还得看市场和政策的磨合。 现在这场中俄汽车拉锯战,既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也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真实写照。 参考:中国汽车热销俄罗斯,这次超越德国,日本车企也难撼市场——百度有驾
普京控制不住局面了?俄二号宰相辞职,原因是反对俄乌冲突9月18日,俄罗斯总统新
【19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