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次剿匪战斗中,一战士死死地盯住了女尼姑丰满的胸脯,排长不禁气得青筋暴突:“敢违反纪律,看我不关你禁闭!”谁料,该战士不但不听,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的浙江鄞县,山野间还飘着土匪作乱的阴影。国民党残余刘子良带着一伙人,抢粮害命,把四明山附近搅得鸡犬不宁。 解放军剿匪部队追了他几个月,次次都被他借着地形溜掉。这人当过伪县长,狡猾得很,知道怎么躲着搜捕。 谁也没料到,最后把他揪出来的,竟是庵堂里一碗没收拾的剩肉,和一个年轻战士对“反常”的较真。 刘子良的恶名,鄞县百姓没人不知道。他早年投靠国民党,后来躲进山里当土匪,专挑村干部下手,甚至抢过军粮。 剿匪部队几次进山,要么被他设的陷阱耽搁,要么就是搜不到他的藏身处。直到3月,横溪村来了个特殊的报案人。 瞿阿生的母亲,老人家拄着拐杖,硬是把当刘子良保镖的儿子拽到了部队。 瞿阿生本想硬扛,可母亲哭着劝他“别再跟着坏人造孽”,又听部队讲了政策,终于松口:“刘子良藏在大桥头村的坚志庵,跟里头一个尼姑有关系。” 剿匪队伍立刻奔往坚志庵。这座庵子藏在村边的坡上,平时没多少人去。战士们里里外外搜了一遍,房梁、地窖、香炉底下都翻了,只见到几个尼姑在扫地念经,看起来没什么异常。 带队的吴排长皱着眉,总觉得漏了点什么,瞿阿生没说谎,可人在哪儿呢? 就在队伍准备撤的时候,刚入伍半年的小战士小李拉了拉吴排长的袖子,指着庵里管事的尼姑轻声说:“排长,您看她……不像吃斋的。” 那尼姑看着三十出头,面色红润,手上还戴着个银镯子,跟其他清瘦的尼姑比,体态明显不一样。 更让小李起疑的是,庵堂角落的灶房里,竟摆着个没洗的碗,碗底还沾着肉渣,旁边还有个空酒坛,擦得干干净净,却透着股酒气,出家人哪会吃酒吃肉? “再搜!重点查这座庵的墙!”吴排长心里一动,立刻下令。战士们这次不再只看表面,而是拿着枪托敲遍了庵里的每一面墙。 当敲到正殿观音像后面的墙时,声音突然变空了,不是实心墙的沉闷声,而是透着“ hollow ”的回响。 几个战士合力掀开画像,一道暗门露了出来,里面挤着个肥头大耳的男人,正是刘子良!他手里还攥着枪,见门被打开,慌得要扣扳机,没等子弹上膛,就被战士们按在了地上。 后来大家才知道,刘子良早用金条买通了管事的尼姑,把暗室当藏身地。那尼姑怀了他的孩子,刚生完没多久,需要吃荤补身体,才会面色红润。 酒坛是刘子良偷偷喝酒用的,怕被发现才擦得发亮。而刘子良藏在暗室里,靠尼姑送吃的度日,以为佛门净地没人会怀疑,没成想栽在了“不像是出家人”的细节上。 没过多久,刘子良被公审处决。鄞县体育场挤满了百姓,有人举着被他抢走的粮食袋子哭,有人放起了鞭炮,庆祝坏人落网。 那个管事的尼姑,因为是被威逼利诱,政府没追究她的责任,只教育她以后要走正路。 坚志庵后来又恢复了清净,只是百姓路过时,总会想起那个揪出匪首的细节,原来再狡猾的坏人,也藏不住不合常理的破绽;再隐蔽的角落,也逃不过认真负责的眼睛。 这场剿匪的胜利,不只是靠战士们的勇猛,更靠那份“不放过异常”的细致,和百姓的真心配合,瞿阿生母亲的大义,战士小李的较真,凑成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七十多年过去,鄞县的日子早已安稳,但这个故事还在传:正义从不会缺席,只要有人愿意多留心一点,多负责一点,再深的黑暗,也能被照亮。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剿匪纪实》,1991年版)
1950年,一次剿匪战斗中,一战士死死地盯住了女尼姑丰满的胸脯,排长不禁气得青筋
湖锦行
2025-09-20 10:19:39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