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了。有顾客在必胜客点一杯19元橙汁,店员毫无避讳当着他的面打开一瓶果粒橙,倒半杯后加冰,一杯“鲜榨橙汁”就做好了。这杯19元的橙汁加冰后仅280ml,而那瓶市场价3元的果粒橙容量达450ml。 顾客当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后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算了笔账,3元450ml的果粒橙,倒出半杯约225ml,加冰后凑够280ml,成本撑死1.5元,却卖19元,溢价超12倍。不少人直言,这不是卖饮品,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宰。 从消费者角度看,花19元买“鲜榨橙汁”,图的是新鲜、无添加,结果喝到的是瓶装饮料加冰,属于明显的货不对板。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之前在某连锁餐厅点“鲜榨西瓜汁”,最后发现是用浓缩汁冲调的,找店员理论还被敷衍,现在看到必胜客这事,更觉得大品牌也没底线。 必胜客很快回应,称是涉事门店操作不规范,已对员工加强培训,会避免类似情况。但这个说法没让网友买账,大家质疑:如果只是个别门店操作问题,为何店员敢当着顾客面做?是不是内部本就默许用瓶装饮料替代鲜榨,只是没明说? 这事暴露出部分餐饮品牌的通病:过度追求利润,忽视消费者权益。鲜榨饮品的定价,本就包含“新鲜制作”的成本和价值,现在用低价瓶装饮料替代,相当于收了“鲜榨”的钱,给了“预包装”的货,属于变相欺骗。 再看整个餐饮行业,近年类似“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不少。有的奶茶店宣称用“鲜奶”,实际加植脂末;有的咖啡店说用“现磨豆”,结果是速溶粉冲调。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却在慢慢消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对消费者来说,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忍气吞声,保留证据向商家维权,或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才能倒逼品牌整改。对餐饮品牌而言,靠“偷换概念”赚钱走不长远,只有实打实做好产品,不玩套路,才能留住顾客。 现在这事儿还在发酵,不少人表示以后去必胜客不会再点饮品,也会更留意其他餐厅的饮品制作过程。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出去得值回票价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破防了。有顾客在必胜客点一杯19元橙汁,店员毫无避讳当着他的面打开一瓶果粒橙,倒
阳阳不打烊
2025-09-19 22:33: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