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刘庭式考中进士后,已订婚约的娘子因病失明,女方因家贫而如今又失了明,不敢再提婚约,旁人都劝他另娶高门,他却笑道:“吾心已许之矣,”这话传到街坊邻里耳朵里,不少人都暗地里摇头——放着满京城的名门闺秀不娶,偏要守着个眼盲家贫的“未婚妻”,这新科进士怕不是读书读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庭式生于齐州,自幼家境清贫,却以好学著称,其人谦和敦厚,行事光明磊落,邻里老人提起他,皆是满口称赞,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刘庭式却习惯于伸出援手,照看村中的孤寡和困难户,少年时的他,虽无锦衣玉食,却以一颗温厚之心赢得了乡里的信任和尊重。 彼时,科举是士人出路,刘庭式寒窗苦读,志在金榜题名,功名未至,婚约却先到,父母为他定下亲事,对方是邻村普通农户的女儿,两家虽未正式下聘,书约已成,彼此心照不宣,乡村婚约朴素,情分却真挚,彼时的刘庭式,心里也憧憬着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回乡完婚,报答养育之恩,也为新家谋个好前程。 世事难料,刘庭式终于不负所望,考中进士,衣锦还乡,正是人生高光时刻,正当喜讯传遍乡里,未婚妻家却迎来噩耗,年幼体弱的姑娘突患重疾,医治无效,双目失明,消息传到刘庭式家,亲友惊诧,乡邻议论,甚至女方家人都自觉愧对,不敢再提旧约。 在那个朝堂讲究门第,婚姻讲求利益的年代,进士新贵与盲女农家,天差地别,乡邻们劝他另觅良缘,甚至女方父母主动提出退婚,愿以小女代姊完约,以免耽误刘家的前程,周遭的声音几乎一致:这门亲事理应作废,毕竟,三妻四妾在士人阶层早已见怪不怪,功成名就后“高攀”更好的人家,几乎是常态。 刘庭式的选择,却让所有人跌破了眼镜,自始至终,他没有推诿、闪躲,更无半点犹豫,对他而言,婚约既成,便是承诺;无论对方是明眸善睐,还是两目不见,心意既许,便不能更改,周围议论声愈烈,他的心却愈加坚定,刘庭式的“体面”,从来不在他人眼中,而在自己心底,有人说他“书呆子”,有人说他“傻”,他却只是默默准备迎娶盲女。 婚事办得极为简朴,没有万贯聘礼,也无盛大筵席,只有亲友为证、旧约为凭,新婚之夜,刘庭式的家中没有华灯锦烛,只有一盏温柔的灯火,照亮了夫妻携手的起点,婚后,他用行动替代了誓言,他每日清晨为妻梳头,细心叮嘱饭菜的位置,出门时留好水和早食,回家后,总要牵着妻子的手,在院中散步,讲述一天见闻,描述河边柳色、街头市井、天边残霞,他成了妻子的眼睛,用自己的语言和细致,替她感知外界的斑斓。 生活的琐碎里,刘庭式的承诺一刻未曾松懈,妻子习惯针线活,每当她摸索不准针孔,刘庭式便耐心为她穿针,分拣好彩线,让她用指尖区分色彩,哪怕缝出的布片歪歪扭扭,他也视若珍宝,说要珍藏一生,这样的日子,并无外人眼中的“体面”,却有实实在在的温情和尊重,他从未把失明的妻子当作负担,也不曾自怨自艾,对于刘庭式来说,婚姻不是门第、不是容貌,而是两个人愿意共度风雨的决心。 升迁后的刘庭式,任职密州通判,他没有将妻子留在乡里,也未寻新伴,而是带着盲妻一同赴任,官场中不乏好意劝谏,甚至上司曾想以侄女相配,帮他“门当户对”,面对这些,刘庭式只是淡淡一笑,对于他来说,所谓“体面”,并非外在的光鲜,而是内心的安稳,时间推移,原本的非议也逐渐消散,乡邻和同僚见他始终如一,反倒生出几分敬佩。 刘庭式的坚守,并未因外物的改变而动摇,日子久了,夫妻之间的默契愈加深厚,即使妻子失明多年,依然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也被教养得知礼守信,邻里见两人携手而行,常常感慨这段情深意重,久而久之,原本的闲言碎语变成了赞许,更多人以刘庭式为榜样,教导子女守信、重情义。 人生如逆旅,总有无常,盲妻晚年病重,刘庭式请长假亲自照顾,喂药、擦身、陪伴左右,无微不至,妻子离世后,他悲痛难抑,久不肯再娶,亲友劝慰,甚至上司苏轼也开导他放下执念,刘庭式却始终不为所动,对于他而言,妻子无论是否双目失明,都是自己认定的伴侣,早已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失去这样的伴侣,便是人生最深的痛楚,世人或许只看见“盲妻”二字,刘庭式却只记得“结发”之情。 苏轼对刘庭式的品德大为赞赏,特地撰文记载,称其“孝友忠信”,并以三国羊祜不弃糟糠为例,称刘庭式之德必有后福,正因苏轼的记述,刘庭式的故事才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回望,许多人记住的不是刘庭式的官职、仕途,而是他对承诺的坚守与对妻子的情义。 信息来源:《能改斋漫录》
北宋刘庭式考中进士后,已订婚约的娘子因病失明,女方因家贫而如今又失了明,不敢再提
青衫栀幽音
2025-09-19 20:5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