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概是嫌自己死得还不够快。就在刚刚,这个连自己的领空都保不住的国家,竟然宣布,要去给菲律宾,提供军用无人机。 2025年,马尼拉的媒体突然收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消息:乌克兰计划向菲律宾提供军用无人机,并考虑在当地设厂,展开联合生产。 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尤利娅·费迪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亲口证实,十月份将有一个高级代表团专程飞往马尼拉,就这一合作进行进一步磋商。 这一消息很快引发广泛争议。原因很简单——乌克兰此刻正处在与俄罗斯的激烈战事中,每天前线都在消耗大量无人机。 根据基辅官方在2025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乌克兰无人机产能比两年前下降了接近20%,部队屡次提出需要更多补充。就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却宣布要把无人机送到远在东南亚的菲律宾。 自2022年全面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在无人机作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从民用改装机到自研型号,无人机逐渐成为乌军抵御俄军进攻的关键工具之一。 比如外界熟知的“火烈鸟”巡航弹——实际上是一种巡飞弹——射程、打击精度都经过战场检验。这类经验,使乌克兰不仅是使用者,更逐步转变为生产者和创新者。 另一方面,随着战事进入第四年,西方援助逐渐出现“疲劳”。欧洲议会内部多次辩论是否削减对乌军事支出,美国国会在2025年初也因预算问题拖延了新一轮援助拨款。 资金和装备的不确定性,让乌克兰不得不尝试开拓其他渠道:一方面换取资金,另一方面刷“国际存在感”。换句话说,它希望向世界展示:乌克兰不是单纯的受援国,而是能够向别国输出安全资源的参与者。 菲律宾为何愿意接下这一合作? 菲律宾频频与邻国在岛礁、海域执法等问题上发生摩擦。菲律宾政府在公开文件中多次强调,要提升“海上域态势感知”能力,即对广阔海域进行监控和预警。 对于预算有限的马尼拉来说,无人机成为一个低成本且见效快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菲律宾近年来积极推行“多边防务合作”。除了传统盟友美国外,它还在与日本、澳大利亚展开协作,如今甚至将目光投向远在欧洲的乌克兰。 从军事力量对比角度看,几架无人机本身并不能改变局势。菲律宾获得乌克兰无人机,就像老鼠捡到了一根大木棍,面对真正的对手仍难扭转劣势。 真正引人关注的,是这项合作所传递的信号及其潜在的连锁反应。 首先,这涉及地区大国的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力量在南海问题上提供军事装备,都被视为敏感甚至挑衅的行为。这不仅是技术合作,更是政治姿态。 其次,存在一个技术上的尴尬。乌克兰现役无人机系统中,很可能包含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例如光电探头、导航模块等。 有报道指出,即便在制裁环境下,这些零件仍通过第三方渠道进入乌克兰。一旦含有中国零部件的无人机被转移至菲律宾,甚至用于针对中国的行动,这种情况将严重损害中乌之间的信任。 第三,这种动作只会使本已复杂的地区局势更加紧张。菲律宾与乌克兰的合作,不仅仅是商业交易,更可能被解读为对现有安全格局的一种挑战。 如果把时间再拉长来看,人们会发现,乌克兰高层在推动这类举动时,也面临自身政治的困境。 分析人士推测,泽连斯基不愿轻易停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一旦战争结束,他可能失去政治权力,甚至面临清算。 在这种背景下,保持冲突的延续,乃至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制造存在感,成为其维系地位的手段之一。 但问题在于,当国内前线承受巨大压力时,主动在南海这样的敏感区域“出手”,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战略选择。它或许换不来实质性的军事收益,却可能使乌克兰陷入更加孤立的局面。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
【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