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朱敏在纳粹集中营里遭受痛苦折磨,狱友都不知道她的身份——朱德的女儿。

健汉看国际 2025-09-19 09:41:51

1943年,朱敏在纳粹集中营里遭受痛苦折磨,狱友都不知道她的身份——朱德的女儿。后来死里求生回到中国生活,她晚年在书里写下这一生的总结:“我不会原谅我的亲生母亲。” 朱敏出生于1926年4月,她的父亲朱德与第四任妻子贺治华,婚后生下了她。 彼时她出生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朱德很喜欢这个小女儿,还给她取小名“四旬”,纪念自己40岁又当了爸爸。 然而生母贺治华认为这个名字太土了,又为她改了小名“菲菲”。 战乱动荡年代,分离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当时朱敏尚未满月时,朱德就接到通知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考虑到孩子太小经不起颠簸,朱德将妻女留在苏联,只身返回祖国。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家三口分别就是14年,差点就见不到最后一面。 在丈夫离开后,贺治华很快移情别恋了,爱上了从法国来的革命青年霍家新,跟他在一起了。 为了不让女儿影响她的新恋爱,她将不到周岁的朱敏送回四川成都外婆家抚养,改名为“贺飞飞”,自己则欢天喜地跟新丈夫结婚了。 朱敏在外婆和姨妈的抚养下长大,从未见过父母。 有一天,外婆指着街上一张悬赏通缉令告诉她:“那个‘朱’就是你的爹爹”。从此朱敏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但她对父亲的记忆十分模糊,父女俩没有见面的机会。 时间一晃来到1940年,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帮助下,14岁的朱敏终于被接到延安与父亲团聚。 当马车驶进杨家岭时,朱敏远远就看见一个穿着灰色军装的中年男人站在山坡上。 她立刻认出那是父亲,跳下马车扑向父亲的怀抱,泪水夺眶而出:“爹爹,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这一刻,从小就远离父母照顾的朱敏,才终于有了家。 朱德抱着女儿,怜爱地说:“好娃儿,莫要哭,爹爹要你!” 在延安的短暂时光是朱敏一生中最幸福的回忆。 一年后,为了学习和安全,朱德决定送朱敏去苏联留学。 临行前,朱德为女儿取化名“赤英”,一是为了以防万一,不暴露身份,不喜欢女儿遭遇危险。 二是“赤”和“朱”都是红色的意思,寓意“红色英雄”,希望女儿也能投身革命事业里。 刚到莫斯科不久,朱敏因水土不服引发哮喘,年纪尚小所以被送到白俄罗斯明斯克的少先队夏令营疗养。 但是没想到德国军队突然入侵苏联,朱敏和其他20多个孩子都被抓进了法西斯的集中营。 这一路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在转运过程中朱敏就因为高烧差点活不下去了。 朱敏靠着自己的意志力,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是胜利!你还要回到你的祖国,你的爹妈还在那里等着你!” 在集中营里,朱敏整天吃发霉的黑面包,住在拥挤的箱子里,每天做苦役,还时不时挨打。 为了保护自己,朱敏对自己的真实身份从来都不说一句,从不说一句和八路军有关的话。 由于与其他人语言不通,她长期沉默,甚至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 在集中营里,朱敏患上了颈部淋巴结核,结核块溃疡,脓血糊满了衣服。 在德国看守发现后,带她去医务室,没有消毒、没有麻醉药,医生直接一剪刀割下去,活生生把脓血挤了出来。 这次“治疗”在朱敏脖子上留下了永久的3厘米疤痕。活下去就好了,活下去就有希望了。 1945年1月30日,集中营所有大门都敞开着,德国人逃跑了,苦难结束了。朱敏和难友们紧紧拥抱,激动得流出眼泪。 然而流浪几个月后,朱敏才被送到苏联难民收容站。 在收容站,她仍然不敢明言自己的身世,直到看到中国相关的代表来到与她交谈,才打消她的戒备。朱敏终于坦白:“我是朱德的女儿。” 那人惊愕不已:“天啦!这样重要身份的孩子居然没有被德国鬼子发觉,活着走出集中营,简直是个奇迹!” 斯大林得知后立即下令:“立即护送朱德将军的女儿到莫斯科。” 1946年1月30日,朱敏乘坐战后第一列从波兰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抵达莫斯科。 朱德得知女儿下落后写信解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没有打扰苏联政府,所以没有及时找到女儿的下落,让女儿受了许多苦,希望女儿原谅。 朱敏看完信后,苦了一整夜,这些年的心酸苦楚,死里逃生,又有谁能理解呢。 朱敏是个倔强坚强的人,她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选择留在苏联完成学业,直到1953年才回国。后来她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教授。 晚年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写道:“对于母亲贺治华,我只有怨恨,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生母贺治华的结局也算是咎由自取,她背叛革命,为了3000赏金出卖了罗亦农,导致其英勇就义。 这让朱敏感到羞耻,这样一个母亲属实是丢脸。 2009年4月13日,朱敏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她的一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但她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所有磨难,诠释了“红色英雄”的真正含义。

0 阅读:484
健汉看国际

健汉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