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将军卧病在床,趁旁边无人陪护时,竟用毛巾勒住自己的脖子死死拉紧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9 00:43:18

1985年,许世友将军卧病在床,趁旁边无人陪护时,竟用毛巾勒住自己的脖子死死拉紧,护士赶到后,发现许世友的脸已经胀成了猪肝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深秋,南京军区总医院的特护病房里气氛压抑,连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病房里那个身影,正是共和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许世友,曾经驰骋沙场、令敌胆寒的铁血将军,如今正被疾病折磨得消瘦憔悴,肝癌晚期的痛苦,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一点点攫取着他的生命力,就在一个无人注意的瞬间,他用尽仅剩的力气试图用毛巾勒住脖子,幸好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这样一位一生不惧生死的猛将,为何会在生命的终点做出如此举动?   要理解许世友最后的挣扎,得把目光拉回他的过往,河南新县的山村,是他人生的起点,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年幼的他为了填饱肚子被送进了少林寺,寺里生活清苦,戒律森严,日日习武,年幼的许世友在寺里磨炼了钢铁一般的身体和性格,打水、劈柴、扫地,这些体力活做得多了,身板也就硬实起来,寺僧们见他勤快聪明,便教他拳脚功夫,没几年,许世友就凭一身过硬的本事在僧人中小有名气,那一双练功留下的老茧,成了他一辈子都不会消退的印记。   少林寺的苦练,不只是教会了他拳脚功夫,更让他养成了不服输的劲头,十六岁回乡时,路上遇到贫苦的父女被欺压,他二话不说就出手相助,却因此惹下大祸,逃亡路上,他心里始终有个信念:这一身本事,总不能白白浪费,乱世之中,他投奔了吴佩孚的部队,在军营里凭着武艺很快崭露头角,可他并不适应军阀部队里的风气,看到士兵欺压百姓,他又一次选择离开,继续寻找真正的归宿。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27年,那一年,黄麻起义爆发,许世友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开始了真正的革命生涯,刚进红军时,他只是普通士兵,但凭着一股不要命的冲劲和出色的身手,很快在队伍中脱颖而出,打仗时,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带着敢死队撕开敌阵,战友们都说,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拼命三郎,许世友在红军一路升迁,从班长、排长到团长,战场上的表现让他赢得了“虎将”“许和尚”等绰号,1931年柳林河一战,他带着两个团死守阵地,硬是顶住了敌人三天三夜的猛攻,长征途中,他带队翻雪山、过草地,每每遇到绝境,总是第一个带头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在山东、胶东等地组织游击战,不断给日军制造麻烦,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孟良崮一战,他带部队攀悬崖、攻主峰,为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立下大功,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历任多个重要岗位,官至国防部副部长,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中国革命史的缩影。   许世友性格里既有刀山火海也有温情柔软,他一生嗜酒成癖,尤其钟情茅台酒,军中流传着他的酒量无人能敌的段子,上级劝他少喝,他嘴上答应,转身依然我行我素,他不服气,不服输,甚至在被授予上将军衔时,还曾向周总理表达过对“大将”军衔的渴望,许世友不按常理出牌,连毛主席都曾特许他带枪见面,这在当时极为罕见,性格倔强的他,身上始终带着一种不肯低头的倨傲。   然而,岁月终究没有放过这位硬汉,进入晚年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肝脏问题在多年饮酒和劳累下越来越严重,许世友对于身体的变化十分敏感,却始终不愿意低头服输,医生多次劝他去北京治疗,他都坚决不肯离开南京,其实他心里明白,自己有个心愿还没完成,1956年国家提倡领导干部身后实行火葬,许世友却始终没有签字同意,他不想让母亲孤独地留在老家的山上,自己死后,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埋在母亲的坟旁,尽最后一份孝心,他担心如果去了北京,身边都是大领导,自己的愿望反而难以实现。   病情恶化之后,南京军区总医院为他组建了特别医疗小组,日夜守护,他的病房里,不允许有任何可能用来自残的物品,肝癌的痛苦极难忍受,许世友却总是咬牙坚持,从不让人搀扶,也不愿让家人和护士看见自己虚弱的样子,即便疼痛难忍,他也只是轻声要求打一针,随后又强撑着说不用了,那种要强和自尊,刻在他的骨子里,哪怕在最虚弱的时刻,他也不肯轻易示弱。   在许世友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自尊和尊严几乎成为了生命的全部支撑,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病痛,他选择独自承受,护士发现他用头撞墙,额头都起了包,有人觉得他是想用撞击来分散注意力,也有人说这只是疼痛难忍时的本能反应,无论如何,这些行为都说明了他宁可自己默默忍受,也不愿成为别人的负担,他的坚强到了几乎让人心疼的地步。   信息来源:许世友患癌症再疼也不哼 用毛巾勒脖子死死拉紧——中新网    

0 阅读: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