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美国的遮羞布,直言:“切勿触碰中国的底线。短短 40 年间,中国的全球工业产值占比从 8% 飙升至 40%,从最初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一路逆袭至如今的四倍之多。中国科技已然强势崛起,切不可小觑!” 近年来,中国在众多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尤其是在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领域,表现更是亮眼。 2025 年 DeepSeek 推出后,迅速改变了大众对 AI 的认知。 马斯克公开提到,中国工程师群体的聪慧与拼劲,是这类成果诞生的关键。 那时起,AI 真真切切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写字楼里,职员用 AI 整理会议纪要、分析业务数据,原本要半天完成的工作,两小时就能收尾; 学校里,学生靠 AI 拆解复杂的物理公式,定制个性化复习计划; 就连普通家庭,有人会让 AI 帮忙规划旅行路线,有人用 AI 筛选靠谱的装修方案,AI 成了日常里的实用工具。 广西宾阳县委书记梁展凡在基层会议上明确说:“现在谁不会用 DeepSeek,工作上很容易掉队。” 他举了杭州、深圳的例子 —— 杭州的电商企业用 AI 优化供应链,库存周转效率提了 40%;深圳的社区用 AI 排查安全隐患,原本要 10 人查一周的片区,2 人加 AI 两天就能完成。 这些实际案例,让基层干部意识到 AI 不是 “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能落地的实用技术。 马斯克同时提醒,AI 在数学、科学领域的能力正快速追赶人类顶尖水平,预计 2029 到 2030 年,可能出现 “比所有人加起来还聪明” 的 AI。 这话并非夸张,麦肯锡 2025 年中报告里有组数据:到 2027 年,全球 8 亿人得转行,因为他们的工作会被 AI 替代。杜克大学高柏教授也提到,要是 AI 真的全面接手劳动,“按劳分配” 的传统模式会受冲击。 更具体的变化已经在发生。深圳福田区 2025 年初上岗了 70 个 AI 公务员,负责公文审核和民生诉求分拨。 之前人工审核一份公文平均要 40 分钟,AI 只要 4 分钟,还能自动标注风险点;民生诉求分拨以前靠人工归类,准确率不到 80%,AI 接手后直接冲到 95% 以上。 谷歌网页之父 Steve Newman 也预测,到 2028 年,95% 的人类工作可能被 AI 接管,包括律师写文书、设计师出初稿这类以前觉得 “离不开人” 的岗位。 但风险里也藏着机会。2024 年人社部新增的 19 个职业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 很显眼。行业统计显示,到 2030 年中国 AI 人才缺口会有 400 万。 2025 年上半年,脉脉平台上 AI 相关岗位比去年多了 10 倍,投简历的人也涨了 11 倍,不少原本做互联网运营、传统行业分析的人,都在学 AI 技能转岗。 教育领域也跟着变。清华 2025 年开了 “人工智能 + X” 双学位,学生可以把 AI 和医疗、建筑这些专业结合,比如学建筑的学生,要学用 AI 做抗震模拟; 北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每周开一次 “AI 实践课”,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小项目,比如帮农业公司用 AI 预测病虫害。 在线教育平台也跟上了,网易云课堂上,入门级的 AI 课程半年内有 20 万人报名,很多是上班族利用晚上、周末学,就为了多掌握一门技能。 政府层面也在行动。2025 年国家给 AI 研发的拨款比去年多了 30%,重点支持芯片、算法这些 “卡脖子” 的领域; 地方上,上海针对失业人员开了免费的 AI 培训课,教数据标注、智能设备操作,学完考试合格的,还帮忙对接企业。 有个以前做线下销售的人,学完 AI 数据标注后,找到了月薪 8000 的工作,比之前收入还高。 现在看,中国在 AI 领域的脚步很稳。有工业基础托底,有工程师队伍发力,还有教育、政策跟着配套。 接下来不管是 AI 在医疗上帮医生看 CT 片,还是在农业上优化种植方案,只要沿着实用、落地的方向走,总能再出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 信源:中国开始领先了?马斯克一把扯下美“遮羞布”奥论突然炸锅——搜狐
我就说AI代替不了人类吧[doge]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