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乌克兰人聊到自家总统时说:“我知道不少中国人觉得泽连斯基以前是喜剧演员,当总统像个笑话。但2019年大选,我、我爸妈还有亲戚朋友都投了他,总共73%的乌克兰人选了他,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前总统波罗申科太失望了。” 对于世界各国来讲,泽连斯基从喜剧演员成为总统都足够让人震惊,这位乌克兰女士聊到选择泽连斯基时候,说出当时为何会选择他的原因,因为当时对乌克兰人民来讲,他像是一个新的“希望”。 2019年春天,乌克兰民众做出了一次让世界震惊的选择。 泽连斯基,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历的演员,以超过七成的得票率击败时任总统波罗申科。 这并不是大家一时冲动,而是多年来积压的愤怒和失望彻底爆发。 五年前,波罗申科带着“结束战争、发展经济”的承诺走马上任,彼时还赢得了过半选票。 但五年后,乌克兰人发现他们换来的不是安稳的日子,而是更深的困境。 根据乌克兰官方数据,2014到2015年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光是2015年的通胀率就超过四成,百姓手里的钱一天天贬值,家庭账本入不敷出。 许多工厂关门,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国外打工,寄回的汇款成了家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乌东战火也从未停息,波罗申科承诺三个月内平定顿巴斯,结果五年下来,不仅没有止战,战线依旧胶着,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 前线士兵缺少装备,家属在网络上呼吁支援,而乌克兰媒体却曝光了军工企业采购丑闻:军用零件被高价倒卖,腐败网络把本该送到前线的钱转进了私人腰包。 这类新闻点燃了人们的怒火。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民公仆》成为现象级作品。 剧中泽连斯基饰演的普通教师痛斥腐败官员,意外成为总统的情节,与现实形成了讽刺又直接的对比。 很多人看着剧里那个敢讲真话的“理想总统”,再想想现实中高高在上的政客,心里自然有了答案。 泽连斯基的团队没有大资本支持,主要靠社交媒体和街头拉票,反而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和普通人站在一起的“自己人”。 在与波罗申科的公开辩论中,他当场下跪,说“我只会向人民下跪”,这一幕触动了无数人。 投票日那天,选票既是对泽连斯基的期待,更是对波罗申科彻底的否定。 根据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结果,泽连斯基最终拿下73.22%的得票,创下乌克兰历史新高。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观察团也给出了“整体自由、公正”的评价。 不过,乌克兰人并没有天真到以为一个演员能一夜之间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 很多选民的心态是“换个新人试试,总不会更差”。 泽连斯基上任后迅速解散议会,他的新党“人民公仆”在随后的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这在乌克兰政治史上极为罕见。 一时间,社会弥漫着一股新鲜感,人们盼望新团队能动真格反腐,也盼望能尽快结束战争。 可是结构性的难题摆在那里,寡头经济、官僚体系、东西部的分裂,让任何新政都举步维艰。 外部局势又把这场实验推向更复杂的方向。 2022年大规模战争爆发,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泽连斯基一跃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代表人物,频频出现在欧美议会、国际会议和媒体上,争取外部援助。 他的形象逐渐从“喜剧演员总统”变成“战时领袖”。 国内社会对他的评价分化加剧,一部分人认同他“顶住了压力”,也有人觉得改革依旧没能触及根本,战争反而让民生更加艰难。 法国《世界报》评论称,在战争持续期间,乌克兰政治合法性更多依赖战时动员和领导力,而不是选举机制,这意味着民意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正在不断积累。 从2019到现在,乌克兰的局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过头看,当年那一票更多是一种集体呐喊。 乌克兰人不是在选出一个完美的领袖,而是在告诉全世界:他们不想继续忍受贫困、腐败和无休止的战争。 即使是演员,他们也愿意试一把。 这样的选择或许带来新的风险,但对当时的乌克兰社会来说,这是唯一还能抓住的机会。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愿意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一位演员身上,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无奈,也是对现实彻底的厌倦。 泽连斯基能否兑现承诺是另一回事,但那一刻,乌克兰人至少夺回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权。 真正的笑话,不是演员当总统,而是那些让人民觉得除了演员没人可选的政客。 历史还在继续,乌克兰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但2019年的那个春天,七成以上的选民用选票写下了他们对未来的渴望。无论前路多么艰难,这份渴望本身就是改变的起点。 信息来源: BBC中文,《乌克兰大选:喜剧演员泽连斯基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总统》
乌克兰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