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真是个神奇的企业!1998年邮电分家后,邮政第一年就亏了179亿,成了全国最穷的行业,为了活下去,邮政只好租房子租楼,日子过得很艰难。 1998年,邮电分家,邮政一脚被“踢出”大门,独立运营,结果刚开局就直接摔了个大跟头:一年亏掉179个亿。 那时候全国国企亏的钱,每四块钱里就有一块是邮政贡献的。 穷,是真穷,穷到很多地方邮政局连自己的办公楼都没有,只能租房子办公,发工资都东拼西凑。 很多人议论:“邮政是不是要完了?” 局面确实艰难,分家之后电信业务握着电话、网络这些高增长业务,轻装上阵;而邮政呢?普遍服务压在身上,信函、报纸、包裹,哪怕再偏远的山村,也得送。 那时候一封信邮资八毛,跑几百公里山路,成本可能几十块,明摆着亏本的生意,但必须做。 不赚钱却必须活下去,怎么办? 于是邮政开始摸索,先是盯上了“储蓄”,老百姓信任邮政网点,尤其乡镇、农村,邮政绿招牌就是金字招牌。 2005年国务院批准邮政储蓄定期存款可自行运用,资金开始盘活,两年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一步关键。 邮储银行不跟其他大行抢大客户、大项目,它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 网点深入乡镇,甚至有些地方,邮储是唯一金融机构,存款来源稳定,贷款需求扎实,坏账率极低,这套差异化打法,让邮储银行快速站稳,并逐渐成为邮政体系最赚钱的板块。 但邮政没只靠金融,快递业务也在同步突围,早期EMS占尽先机,但后来民营快递崛起,顺丰、四通一达疯狂抢占市场,EMS压力巨大。 邮政没硬拼,而是再次发挥“国家队”优势:网络覆盖广,尤其是偏远地区,别人送不到、不愿送的地方,邮政能送。 于是我们看到,哪怕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在南海小岛,绿色邮车依然定期出现,这种毛细血管式的覆盖能力,是任何商业快递都无法比拟的。 后来电商下沉,拼多多、京东下乡,邮政成了不可或缺的物流基础。 电商包裹量暴增,邮政快递业务也活了,量起来之后,成本被摊薄,效率提上去,原本亏损的业务,逐渐打平甚至盈利。 再到后来,邮政业务越来越多元,除了金融、快递,还有电商(邮乐网)、文化传媒(集邮、报刊)、甚至咖啡店(邮局咖啡)……传统业务没丢,新业务不断尝试。 从年亏179亿,到年赚近千亿,二十多年,邮政完成了一场逆袭。 很多人说,邮政翻身靠的是银行,这话没错,金融贡献了大部分利润,但邮政普遍服务始终没扔,哪怕亏钱,也照常运营。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战略,保住网络完整性,才有了后来承接政策、对接电商的可能。 一位在老邮政干了三十年的员工回忆:“那时候分家,我们真觉得没路走了。送信能送出来啥?但国家需要邮政通到每个角落,我们就得想办法活下来,还得活好。” 的确邮政的翻身不是偶然,它抓住政策窗口,把“普遍服务”的负担转化为网络优势,再用金融业务造血反哺传统业务。每一步都踩在了节奏上。 如今再看邮政:邮储银行已是六大行之一;快递量排进行业前三;乡镇网点依旧坚挺,还搞起跨界经营。 当年嘲笑它“又老又穷”的人,如今不得不服:这家“国家队”企业,确实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所以中国邮政牛在哪?它不仅赚了钱,更守住了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的底线,哪怕不赚钱,它也把服务铺到了每个角落,而这一点没人比得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全产业链平台研究--中国邮政有多牛X?从亏损179亿到狂赚6000亿,它的翻盘经历无敌!)
在佩通坦为父亲奔走的镜头里,很少有人想起她46岁的哥哥班通达。这个他信家族的长子
【2评论】【9点赞】
海海
邮政最牛的
wendLy
如果快递有什么可以信任,必然是邮政!不然你看哪些个牛逼哄哄的快递怎么不运送高考试卷?不是没实力而是没有足够的责任
大漠孤烟
邮政即使亏国家也得扶持,战略需要,必须得有这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