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赔不起,”曹德旺问:“要多少钱,”司机说:“6000元一块,”曹德旺一听怒骂:“这也太欺负人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4年的福建春日,晨雾还没漫过武夷山的青石板路,曹德旺正扶着母亲的胳膊慢慢走。 母亲的腿脚随年岁渐弱,每走几步就要歇一歇,他在山脚下的竹器铺前停住,指尖拂过一根楠竹拐杖。 竹节被磨得光滑,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母亲拄着转了圈,笑着说“不晃,稳当”。 这根为尽孝心买下的拐杖,彼时没人能想到,会成为撬动中国汽车玻璃行业的“支点”。 返程的轿车里,曹德旺小心把拐杖靠在窗边,竹梢却轻轻蹭到了前挡风玻璃。司机突然踩住刹车,语气里满是急恼:“这玻璃是日本进口的,一块要六千块! 你这趟进山赚的钱,都不够赔的!”曹德旺愣了愣,伸手摸了摸冰凉的玻璃。 他刚接手镇上一家快倒闭的玻璃厂,生产的水表玻璃成本不过几块钱,一块汽车玻璃的价格,竟抵得上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 1984年的中国,“万元户”还是十里八乡的稀罕事,六千块,是真真切切的“天价”。 回到福州后,曹德旺心里总搁着这事。他骑着那辆半旧的永久自行车,跑遍了城区的汽修厂。 台江区一家国营汽修厂的老师傅,指着货架上印着日文的玻璃箱叹气:“全是日本货,最便宜的也要五千八,咱们自己造不出来,只能任人要价。” 曹德旺蹲在地上,看着玻璃箱上的标签,指节攥得发紧——他做过烟丝买卖,懂“差价里的商机”。 办玻璃厂时,也懂“质量里的口碑”,可这一次,他看到的不只是赚钱的机会,更是民族制造业的“软肋”:这么大的中国,居然连一块汽车玻璃都造不出来,要被外人卡住脖子。 那时的曹德旺,靠生产水表玻璃已攒下不少家底,工厂年利润超过二十万,日子过得安稳。可得知汽车玻璃被垄断的那天起,他就没睡过安稳觉。 他把工厂账本摊在桌上算到深夜:放弃熟悉的水表玻璃业务,押上全部身家搞汽车玻璃研发,一旦失败,不仅自己会倾家荡产,跟着他干的工人也会失业。 可他转念一想,要是不试,中国汽车玻璃永远要依赖进口,永远要付“天价”。 第二天一早,他把父亲留下的老房子抵押出去,揣着钱去找上海的玻璃厂要旧设备图纸,对方看着他的样子直摇头:“日本技术封锁得严,你一个小镇玻璃厂,怎么可能做得出来?” 他没回头。为了找技术专家,他揣着干粮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有位退休的玻璃工程师不愿出山,他就在人家家门口的台阶上蹲了三天,雨天撑着破伞,晴天顶着太阳,最后工程师看着他湿透的衬衫,叹口气说“我跟你去试试”。 研发那两年,车间里的炉火几乎没熄过,曹德旺和工人一起吃住在厂里,调整玻璃配方、改进熔炼温度,失败的玻璃废料堆得比人还高。 1986年深秋,当第一块自主生产的汽车玻璃从生产线缓缓送出时,曹德旺捧着玻璃,手都在抖。 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凑了627万元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2001年,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曹德旺带着技术报告远赴重洋,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福耀的玻璃,靠的是自主技术,不是低价倾销!” 最终,他成了中国第一个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胜诉的企业家。如今,全球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4辆用的是福耀玻璃 其实,真正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面对“不可能”时敢闯敢拼的勇气,是看到民族产业短板时愿扛责任的担当。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光明网
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
湖锦行
2025-09-16 10:19: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