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黄帅在北京朝阳医院因病去世。很多年轻人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她却是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时间回到1973年,黄帅还是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小豆包。有一回,语文课上她跟同学们叽叽喳喳讨论开了,结果老师一不高兴,单独给她来了个“特别关照”,那叫一个尴尬加委屈。放学后,小黄帅回家抱着日记本一顿发泄。可倒霉的是,第二天她一不留神,把日记本当作业给交了上去。老师一看,火了,让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接着一顿猛批。 黄帅小姑娘也是个有脾气的,一怒之下,给《北京日报》写了封信,说说心里话。这一写不要紧,600来字,直接炸开了锅,全国上下都开始琢磨起师生关系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黄帅,才十二岁的小丫头片子,用的都是大白话,可偏偏就戳中了无数孩子心里那块最软的地方。她的委屈啊,不是一个人的事儿,而是那个年代教育方式下,好多孩子共同的“小秘密”。当她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日记那会儿,感觉不像是她在认错,更像是整个教育系统在接受大家的“灵魂拷问”。 人家黄帅可没选择吃哑巴亏,学着新闻里那些维权的大人们,拿起笔就把自己的故事一股脑儿写了下来。字里行间,既有泪水也有勇气。她没指着谁鼻子骂,就是老老实实说了个事儿,结果整个社会都炸了。大伙儿开始琢磨:教育嘛,到底是用来培养人的,还是用来憋屈人的?黄帅这家伙,一不留神就成了“反潮流界的小网红”。她可不是要跟权威较劲,就是想让人家多理解理解她。挑战老师?不存在的,她只是想要个公平对待罢了。她那封信,简直就是黑暗教育时代里的一道光,亮瞎了大家的眼。 连她老师都被这场风波整得态度大转弯。从前的“我说了算”变成了“咱们商量着来”,体罚羞辱那套也换成了理解和引导。这可不是老师认怂了,而是教育界的一大步前进。说到底,教育嘛,还是得靠唤醒孩子的内心,引导着走,而不是靠命令压人。 黄帅虽然已经不在江湖,但她的名字,那可是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照亮了好大一片天。
2017年12月10日,黄帅在北京朝阳医院因病去世。很多年轻人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
史海听涛
2025-09-14 10:5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