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试验为何在多国折戟?孙玉良:面临从上到下利他主义难题】今天这篇文章,探

孙王良评 2025-09-14 09:22:28

【计划经济试验为何在多国折戟?孙玉良:面临从上到下利他主义难题】

今天这篇文章,探讨一下为什么计划经济在多国的试验折戟沉沙,包括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等等。计划经济曾被赋予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一个由国家精密调控的经济体系,仿佛一架完美运行的机器,各部件协同作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这种理想主义的多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沉痛的教训,其中症结是什么?我认为在于一种几乎不可能普遍实现的道德前提——自上而下的、彻底的利他主义。

计划经济的有效运转,要求一个超凡的道德共同体。它需要从中央计划者到普通公民的每一个环节,都持续秉持无私奉献、集体优先的精神。这无异于要求整个社会在短期内完成一种“道德飞跃”,将利他主义内化为一种普遍且恒常的行为准则。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混合体,既有利他的崇高倾向,亦有利己的生存本能。将经济大厦奠基在要求人人皆为圣贤的道德假设上,无疑是脆弱的。当激励体系只讲奉献不言回报时,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会怎么样,我们已经看到了残酷的现实。这并非人性的“缺陷”,而是任何大规模制度设计都必须直面的现实。

更为关键的是,计划经济赋予执行分配的“大家长”也即庞大的公务人员体系以巨大的权力,制度设计假设这些“家长”全然无私,能以绝对的智慧和公正进行资源调配。但权力若未受到有效制约与监督,便会天然地滋生腐败与特权。一旦掌管分配的“家长”将私利渗入公共决策,计划经济的理想便会迅速异化为权贵经济。这个时候资源便会不再按需或按计划分配,而是按照权力与关系的亲疏远近流动,最终导致社会不公的制度化,与计划经济所许诺的平等目标背道而驰。

从经济规律层面看,计划经济试图以中央机构的理性计算,取代市场机制的运行。它假设一个中心处理器能够及时收集并处理亿万消费者瞬息万变的偏好信息,并据此做出最优生产决策。但这在技术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高效地聚合分散,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而计划经济则用“看得见的手”压制了这种灵活的信号机制,导致经济决策充满滞后性与盲目性,最终结果是产品短缺与过剩长期并存,这个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

计划经济在多国的试验失败,值得我们反思。我并非否定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奉献精神的价值,更不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形态的终极探索失去意义。我认为它恰恰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一个理想社会的建成,绝不能依赖于道德的悬空设想,更不能依靠未被有效约束的权力。它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客观认知、对权力的制度约束以及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尊重之上。

我是一个共产主义道路的信仰者,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伟大目标。真正的共产主义愿景,必然是物质极大丰富与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同步实现。缺一不可。这意味着我们既需要依靠市场经济等手段不断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也需要通过教育、文化和制度的长期引导,培育公民的集体意识、利他主义与奉献精神。多国计划经济的试验失败,告诉我们这条路无法用道德的强制来践行,而必须脚踏实地,在尊重规律中步步前行。历史的教训已经写明: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必须穿越现实的人性河谷,而非飞跃其上的空中楼阁。

0 阅读:1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