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不愿意给美国台阶下?双方宁可两败俱伤,也不肯给对方一个台阶,但事情没这么简单,中国不给美国台阶不是因为面子,而是看清了这场博弈的本质:一旦让步,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可能就没了。 2018年美国突然对中国加征关税,从机械、电子这些高科技产品到服装、食品,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当时不少人觉得中国该妥协,不然外贸肯定受大影响。 可事实是,中国没有退让,虽然2023年中美贸易额降到了6644亿美元,比前一年下降11.6%,对美出口也少了13.1%,但中国转头把生意做到了东盟、非洲这些地方。 就拿2025年8月来说,对东盟出口一下子增长了22.5%,靠着这种贸易转移,中国出口总额反而还在增长。 这说明中国早就看清,要是在关税问题上让步,以后美国想加税就加税,我们的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哪还有什么发展主动权可言。 科技领域的情况更明显。2019年美国把华为列进实体清单,不让谷歌提供安卓服务,当时华为手机正卖得火,一年出货2.4亿台,仅次于三星。 要是这时候服软,答应美国的条件,华为可能就得放弃自主研发,以后手机系统更新都得看别人脸色。 但华为没让步,硬是花了六年时间,投了几百亿,一万多研发人员天天攻关,搞出了鸿蒙系统。 到2025年,鸿蒙设备激活量突破1000万台,超过3000家企业单位都在用,从金融到电力、交通,成了咱们自己的数字基础设施。 可美国还不罢休,到2025年实体清单上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光华为旗下就有130家被制裁,中国电子科技更是被制裁了7轮。 这时候才明白,要是当初让了步,今天中国的操作系统可能还攥在别人手里,哪有现在鸿蒙这样的突破。 半导体行业也是一样。美国一直想卡中国脖子,限制芯片技术出口。2018年的时候,中国半导体自给率只有15.9%,很多关键芯片都得靠进口。 要是这时候妥协,答应放弃芯片自主研发,那现在可能还在看别人脸色要货。但中国坚持搞国产替代,到2023年自给率已经提到23.3%,虽然光刻胶、光刻机这些还比较弱,但8英寸硅片国产化率到2024年已经有55%,去胶机更是达到80%。 这些进步都是一点一点拼出来的,要是中途让了步,现在恐怕连这点成果都没有。美国2024年底又新增140家中国公司到实体清单,大部分都是半导体设备企业,这更说明他们就是不想让中国在科技上站起来,这时候让步等于把脖子伸过去让人卡。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如此。美国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做得好,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场份额占了67.7%,2024年全年出口201万台,纯电动车就170万台,肯定想让中国放慢脚步。要是中国听了他们的,减少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那现在全球第一的位置早就没了。 要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无数企业一点点干出来的,从电池技术到整车制造,每一步都不容易。 如果这时候给美国台阶下,放弃自己的发展节奏,以后在新能源这个大市场里,咱们只能跟着别人制定的规则走,哪还有什么话语权。 这些年美国搞的“实体清单”越来越长,从2018年刚开始制裁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家中国机构和企业被列入,光AI相关企业就有460多家。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不想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发展起来。 中国要是在这些领域让步,等于把这些年好不容易积累的产业基础拱手让人。 中国对东盟、非洲的出口增长,鸿蒙系统的成功,新能源汽车的领先,这些都是在没有给美国台阶下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要是当初一施压就让步,现在可能既丢了美国市场,又没建起新的贸易伙伴,科技上处处受制于人,新能源产业也起不来。 美国之所以一次次施压,就是想让中国放弃自主发展的道路,变成只能给他们提供原材料、做低端加工的国家。中国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坚持自己的发展节奏,不是为了争面子,而是为了守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主动权。 现在中国研发经费一年比一年多,企业搞创新的劲头越来越足,和东盟、欧洲的合作也越来越深。 这些都说明,不给美国台阶下不是什么两败俱伤,而是通过坚持自主发展,走出了一条更宽的路。要是当初轻易让步,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实则是把未来的路堵死了。 中国要的不是一时的安稳,而是长久的发展主动权,这才是不在压力下妥协的真正原因。
美国撕下虚伪面具,不装了! 贝森特:以前我们打压欧洲、苏联、日本,现在就是要
【4评论】【3点赞】